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0|回复: 0

[论史] 东汉士人的隐逸情结(2)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1-11-1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此种观念影响之下,即便是不仕的士人,如果不能真正退身穷处、守志不移,不能真正坚持所谓的高素浩然之业,而对名利表现些许的热情,也会被士林视作不能守节。因得罪宦官致仕归家的杜密,和政府依然保持来往,就受到士人的冷嘲热讽,《后汉书》本传载:“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无所干及。太守王昱谓密曰:‘刘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王昱以刘胜为例,暗讥杜密不安寂寞,有损名节。应劭也依据孔孟之“君子思不出位”之义,讥讽杜密“婆娑府县,干预王政”,是厚颜薄俗。郭林宗不能处斗筲之役,辞官不做,又因察觉汉末时局之腐朽,虽然在士人阶层享有盛名,又多次受到官府征辟,但其终于没有涉足仕途,范滂曾品题其人品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显然郭林宗为典型的不仕之士。然而,郭林宗又一直游走在官僚系统的边缘,其与河南尹李膺相善,互相提拂;其善于人伦,品题人物被称为“则哲之鉴”,其人物评价决定着士人阶层的舆论导向,开后世人物品藻之先声,在当时是一位风云一时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东汉士人虽然对其风度、见识敬仰有加,但还是有人对其“清节”提出质疑。徐W就曾经劝郭林宗说:“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言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士人对那些热心政事的“隐士”的讽谏呢?


     《后汉书•逸民列传》云:“自(肃宗)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同书《陈纪传》云:“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e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昏,而其风愈往。”以此观之,隐逸之士应该多出于时政昏暗之朝,与朝廷和政权的污浊黑暗相比较,隐居林际水边的士人自然显得清白高尚,这些士人可以被称之为具有高节清行。然而在整个东汉一代,即便是在朝政清明如光武明章之世之时,隐逸之士依然被世人认为具有“清节”,这可能也是东汉士人在观念上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隐逸清节的推崇体现了东汉士人群体的价值取向。《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儒家传统强调的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在隐与仕的关系上,还是以仕为重,并最终以出仕作为士人生命的基调。东汉士人道德质重,普遍重视隐士之节、激贪厉俗之社会功能,但这种对处士节操的普遍重视,未免显得有些不得其“中”。后世士人对此也颇有微词,王夫之在论及东汉隐士之时,称之为“遁非其时”。他说:“遁非其时,则巢、许之逃尧舜,严光、周党之抗光武也,非其义,则君臣之道废,而徒以全躯保妻子为本,孟子所谓小丈夫也。”而且他认为严光等人的隐逸不仕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产生的流弊也很多:“故严光、周党、林逋、魏野之流,使出而任天下之重,非徒其无以济天下也,吾恐其于忠孝之谊,且有所推委而不能自靖者多也。……而祈以自保。末流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的确,和心怀苍生、兼善天下,补天捧日、矢志不渝的入仕士人相比,孤高自傲、明哲保身的隐士们的士节是否就一定高尚么?倒是范蔚宗之言颇值得后人思量:“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名,世主礼之以得众,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则其有用或归于无用矣。”(作者:吴旺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