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北宋的建立雖結束了唐末五代割據的局面,但在我國版圖上仍然是民族政權林立,彼此干戈不已。在宋、遼、西夏鼎峙爭奪的局面下,北宋王朝以其單一的自然生態區域、無險可守的邊防形勢和積貧積弱的國勢,為了大量獲取林木資源、衛護邊疆安穩、抗擊西夏,對西北民族地區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經制。這種經制在取得了一些預期效果的同時,卻以對當地森林、草地等的巨大毀壞,而對當時及以後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自然災害頻仍、物種迅速減少、生態危機日益嚴峻、而我國將致力於開發西部的今天,為了我國乃至全世界、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段歷史,我們不可不鑒之。
本文所指的西北民族地區,分佈在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南部、青海東部及寧夏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北宋時大體屬於陝西路,具體而言,包括在今甘肅境內的有北宋的秦(天水市)、涇(涇川縣)、原(鎮原縣)、河(臨夏市)、洮(臨潭縣)、岷(岷縣)、疊(迭部縣)、宕(宕昌縣)、階(武都縣)、成(成縣)、文(文縣)環(環縣)、慶(慶陽市)等州及通遠軍(隴西縣)、德順軍(靜寧縣,)包括在今陝西境內的有北宋的鳳(鳳縣)、富(富縣)、延(延安市)、麟(神木縣北)、石(離石縣)、隴(隴縣)、府(府谷縣)、豐(府谷縣北)等州,包括在今青海境內的有鄯(西寧市)、廊(尖扎縣)、湟(樂都縣)等州及積石軍(貴德縣),包括在今寧夏境內的有靈(吳忠縣)州、鎮戎軍(固原縣)。這些地區,北宋時『諸羌雜處』,大量分佈着吐蕃、党項等少數民族。
一
北宋西北民族地區位於我國西北半月型游牧經濟文化圈上,自古以來,她不僅以豐美的水草、寒冷的氣候為我國提供了大量優質的畜牧產品,更以廣闊的草原、茂盛的林木調節着當地及全國的氣候環境和自然生態平衡。九世紀中葉,河隴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五千裏間,赤地殆盡』的慘狀,經唐末五代的恢復發展,加之唐末五代這裏為『王命不及』的『政治真空』地帶,沒有中原王朝的強行屯墾及對森林的大肆砍伐,因而到北宋時,西北民族地區植被較為完好,林木蒼勁浩瀚,草場覆蓋率相當高,農、林、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這可從有關史料及西北民族地區發達興盛的畜牧業、『耕牧自足』的生活狀況窺見一斑。
從有關史料可見,當時西北民族地區森林廣闊茂密。秦州『多巨木』,其轄境內的夕陽鎮(今天水縣西北新陽鎮)『連山谷多大木』,其『西北接大藪,材植所出』,高防知秦州時,在此用『戍卒三百人』,就可『歲獲大木萬本』,大、小洛門(今甘肅甘谷縣北永寧寨一帶)『皆巨材所產』。宋初,隴山森林一片翠綠,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於『隴州西山、湖山、澆水等處,置木務以備邊用。』而『熙、河山林久在羌中,養成巨材,最為浩瀚』,以致『可以取即今合用之數』。『洮、岷、疊、宕連青唐瑪爾巴山,林木翳薈交道,狹阻不可行。』『洮、岷州山林深險,糧道難繼。』
北宋西北民族地區的畜牧產品不光種類多,有馬、牛、羊、犬、豬、駱駝等,而且質量優、數量多。先以馬匹而言,吐蕃諸部頻繁的進貢中,以馬匹為主要貢品,在宋人眼中,洮、河蕃部『以養馬為業』,『西涼與近西小蕃惟恃賣馬獲利』,呂頤浩云:『今秦州接連熙州及青唐界,乃自古良馬產地,宋朝以茶易馬於秦州,置提舉茶馬司,凡中國戰馬,皆自此路得之。』另外,以北宋市馬、招馬地點愈來愈集中於西北民族地區,也可看出其畜牧業之發達,產馬之豐良。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市馬外,河東則府州、岢嵐軍;陝西則秦、渭、涇、原、儀、環、慶、階、文州、鎮戎軍;川陝則益、黎、戎、茂、雅、夔州、永康軍』,『自趙德明據有河南,其收市唯麟、府、涇、原、儀、渭、秦、階、環州、岢嵐、火山、保安、保德軍。』不久,宋廷據各市馬場的收益,又進一步調整,『止環、慶、延、渭、原、秦、階、文州、鎮戎軍制場』。招馬之處主要是『秦、渭、階、文之吐蕃、回鶻,麟、府之党項,豐州之藏擦勒族,環州之巴特瑪家、保家、密什克族,涇、儀、延、火山、保德、保安軍、唐龍鎮、制勝關之諸蕃』。熙河開邊以後,由於『熙河產馬最多』,『青唐之馬最良』,宋在新建的熙河路置『買馬場六』,將馬匹貿易完全轉移到宋王朝控制的吐蕃地區,以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宋廷『歲買馬二萬匹,而青唐十居七八。』其次,牛、羊的數量也非常多。文彥博見秦鳳、涇原『禾稼、牛羊滿野。』開寶元年(968年)七月,董遵誨率兵擊走通遠軍入寇蕃部,『獲羊馬數萬』。景德三年(1006年)五月,渭州鄂克、延家等族『率三千餘帳,萬七千餘人及牛馬數萬款塞內附。』而熙河一路數州更是『牛馬富盛少比』。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李憲至蘭州汝遮谷(在今蘭州東35公裏處),見『牛羊駝畜充滿山谷』。熙寧六年(1073)九月,岷州吐蕃獻『牛五百頭,羊二千口』。同年十月,王韶收復熙河州,『獲牛、羊、馬以數萬計。』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王韶破踏白、訶諾等城,『獲牛、羊八萬餘』。(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