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注 釋:
[1]、這裡歸結義利思想產生的根源主要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性的角度來進行總結,當然不可否認在歷史思想形成的過程中,社會思想主體的個性對其產生的重要作用。
[2]、『多子均分制』有學者也稱為『諸子稀產制』。
[3]、以往學者認為,土地兼併是大地主通過掠奪實現的,但是其背後卻有着極其深刻的經濟根源。
[4]、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慶曆新政、熙豐變法等,其改革活躍的程度我個人認為僅次於春秋戰國時期。
[5]、儒家的『貴義賤利』論是在春秋末期,孔子在總結了奴隸社會解體過程中出現的有關義利思想後,提出了『義主利從』學說,確立了儒家義利思想奠定了基礎。此後,孟子在戰國時期,繼承了孔子的義主利從思想,並結合其自身的仁政學說對其進行了發展。由此形成了儒家傳統的『貴義賤利』論。
[6]、【論語・里仁】。
[7]、【論語・里仁】。
[8]、【論語・堯曰】。
[9]、【孟子・梁惠王上】。
[10]、參見趙靖主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十,【與王介甫書】。
[12]、【長篇】卷三百二十六,元封六年閏六月丙申記事。
[13]、【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與延平李先生書】。
[14]、【論語集注】卷二。
[15]、【孟子集注】卷七。
[16]、【孟子集注】卷八。
[17]、【論語集注】卷四,【述而】。
[18]、【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19]、【朱子語類】卷六十八。
[20]、【陸象山全集】卷三十二,【善心莫善於寡慾】。
[21]、【陸象山全集】卷十一,【與李宰書】。
[22]、【陸象山全集】卷十三,【與郭邦瑞書】。
[23]、【陸象山全集】卷三十,【拾遺】。
[24]、【陸象山全集】卷二十二,【雜著】。
[25]、【陸象山全集】卷十四,【與包詳道】。
[26]、【陸象山全集】卷十二,【與劉伯協】。
[27]、【陸象山全集】卷十三,【與郭邦逸】。
[28]、【陸象山全集】卷二十二,【雜著】。
[29]、【禮論第一】。
[30]、【平土書】。
[31]、參見趙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32]、【李直講先生文集】卷二,【禮論第一】。
[33]、【李直講先生文集】卷二,【禮論第一】。
[34]、【原文】。
[35]、【原文】。
[36]、【孟子・梁惠王上】。
[37]、【原文】。
[38]、【國富策第一】。
[39]、【常語下】。
[40]、【宋元學案・水心學案】。
[41]、或者稱為『人慾論』,參見趙靖編著的【中國經濟思想通史】。
[42]、【陳亮集】,【問答下】。
[43]、【陳亮集】,【問答下】。
[44]、【陳亮集】,【問答下】。
[45]、【葉適集】,【廷對】。
[46]、【葉適集】,【廷對】。
[47]、【葉適集】,【廷對】。
[48]、【習學記言序目】。
[49]、【葉適集】,【士學上】。
[50]、農業的生產技術在宋代的變革主要表現有,出現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等。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因此可見宋代農業技術與隋唐時期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1]、關於生產的分工主要表現在一些經濟作物的生產活動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參見詹子慶,1996:【中國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翦伯贊,1964:【中國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52]、【陸宣公奏議】卷四。
[53]、【白居易集・策林・息游墮】。
[54]、【白居易集・策林・息游墮】。
[55]、【白居易集・策林・不奪人利】。
[56]、【白居易集・策林・平百貨之價】。
[57]、【陳亮集】,【問答下】。
[58]、【陳亮集】,【問答下】。
[59]、北宋時期恢復北方的統治主要是恢復對幽雲十六州的控制,而南宋恢復對北方的統治主要是恢復原來北宋控制的中原地區。
[60]、【論語集注】卷二。
[61]、【大學衍義補・制國用】。
[62]、【海瑞集・四書講義】。
[63]、【江陵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十一。
[64]、【明夷待訪錄・原君】。
[65]、【四書訓義】卷八。
[66]、【四書正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