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6|回覆: 0

[制度研究] 論宋代的權攝官(1)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27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宋朝建立後,鑑於唐末五代君弱臣強、內輕外重、割據混戰、王朝短祚的教訓,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方面圍繞着如何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而進行。其主要手段是,由宰相府和吏部各銓選機構集中考校和差注全國各級官員,皇帝直接任免在京中央主要官府的高級官員,而各級地方長官則很少有人事任免權。這種人事管理制度對於鞏固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下,也會產生官員麇集於內地而不願到條件差的邊遠地區任官等弊端,此弊隨着權攝官在北宋末至南宋的大量增加而更加顯露,其危害也日益突出。


  封建政府官位缺員,由他官臨時代理,漢代稱『行』,唐五代稱『攝』。唐末五代,藩鎮專權自恣,所轄州縣官有空闕時,自行派人署理其職,然後申報朝廷,朝廷批准者頒發文告,為正式命官,未經朝廷授命者,為攝官。當時,攝官人數很多,如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州縣攝官,假名求食,常懷苟且,不恤疲人』。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乃至『諸道州縣悉是攝官』[(1)]。攝官的增多,造成地方割據勢力權勢膨脹,中央集權削弱。北宋開國之初,為革除此弊,曾極力控制地方官的任命權。首先是派京朝官出任地方知州、通判、知縣等要職,逐步取代原來控制地方的武臣。其後,於開寶四年(971)下令,嚴禁諸道州縣繼續差用攝官,各地『凡有闕員,畫時以聞,當旋與注官。若正官未到,各以見任他官權管』[(2)],不許非朝廷命官權攝州縣官職。並且各州需委派專人及時向朝廷匯報本地缺官數額,以便及時差人。此後,宋政府不斷充實修訂差用權攝官的原則法令,從而改變了唐末五代濫用攝官的局面,僅在兩廣地區保留了由轉運司考試錄用當地士人為攝官的地方性用人制度[(3)]。但是,從北宋末到南宋,權攝官再度增多,並給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試對宋代權攝官的任用原則、泛濫危害及其原因諸方面作一初步探討。


  一、權攝官及其任用原則


  宋代的權官,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受官、職、差遣分離制度的影響而出現的。如貢舉官不常置,以禮部長貳代理時,稱知貢舉,若以其他官員代理,『雖在禮部長貳之上,皆稱權知舉,蓋知舉乃禮部職也』[(4)]。北宋前期,『大理寺判官或一員兩員不定,少卿一員,以他官權』[(5)]。這些官員都是朝廷正式命官。另一種如兩制官,任用資序較淺的官員擔任時稱直官,謂直學士院等,『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也稱兼權、兼權直。而直官,『其實正官也』[(6)]。即寄祿官和差遣職事分離後,擔任某一職事官,要求官員具有相當的寄祿官階,如果寄祿官低於所任職事官,便稱權知、權、或權發遣等。元yòu@①以後,曾『置權尚書、權侍郎』,以『待資淺之官』[(7)]。這類權官多是正式命官的特殊稱謂。本文以下只重點討論另一類權攝官,【朝野類要】卷二【差攝】條稱之為『權局』。即由帥司、監司、郡守等在所轄州縣官暫闕時,臨時依照條法委派現任官或待闕官代理的用人制度。其制:『帥撫、監司、州郡,選有官或待闕人攝職,稱之權局,本官自謂被檄者是也。若白身人、借攝文學、助教、將仕郎、副尉、承信之類,謂之白帖,在法有禁』。即非官員的『白身人』及無品散官,一般不許權攝州縣官闕。差用權攝官的條法有的被收入【慶元條法事類】作為法令,或散見於史籍中。


  條令規定:州縣缺官,朝廷未派或所派新官因故未到任之前,允許同級官員或現任次官權攝其職,而非朝廷命官或曾犯罪的官員不得權攝。如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等監司官可以互相權攝,或由大州知州權領,知州闕須由通判權任,通判闕由幕職官或知縣兼權,知縣闕則由主簿、縣丞兼權等。縣級官員中,一般『惟繁難縣分知縣及巡檢、縣尉、課利場務許差權官』,縣丞、主簿等闕位,不需差權官[(8)]。


  北宋中期以後,員多闕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官闕,常有三五人等待,而已注授官職不得不暫時閒居、以待在官之人任期滿後才能上任的『待闕官』便不斷增加。待闕官所待之闕均是地理位置、經濟收入等條件優越的官職,而邊遠地區仍有缺員現象。待闕官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允許擔任權官:一是『諸繁難縣令闕(謂吏部籍定者),本路無官可差者,轉運、提點刑獄司於罷任待闕官內選差年未六十,曾歷縣令、無私罪疾病、及見任非停替人權』[(9)]。二是茶馬司買賣官暫闕,可差待闕官權攝。元豐元年(1078)規定:『賣茶官如非其人,許本司選擇,於事簡處對移。如闕正官,即與得替待闕官內差權,或指名差權,或指名牒轉運司差』[⑩]。三是在戰爭等特殊時期,緣邊城寨兵馬官暫闕,可差用待闕官。如元豐元年曾詔:『諸路緣邊城寨闕官,及管押兵馬緩急事宜差使,並許經略安撫鈐轄司於待闕得替使臣至軍大將內權差勾當。每月一具所差員數、職位、姓名申樞密院』[(11)]。四是酒稅等課利場務監當官缺正官時,轉運司可先選差本州及鄰州官員權攝,『本州及鄰州實無可差』,則可『於本路待闕官內差權,其虧欠責罰,依正監官條』[(12)]。此外,巡檢、縣尉暫缺正官,可由提點刑獄官選現任他官權攝,無可差者,也許待闕官權領。其他情況下嚴禁差用待闕官。


  除現任官和待闕官可差充州縣權官外,從宋神宗元豐年間開始,補授了文學、參軍等散官而不許參加吏部差注的特奏名出身人,遇大赦之後,可充任邊遠州縣權攝官,若滿任無過犯還可到吏部參選注正官。但雜流入仕如進納買官、借補入仕等,不在差用之列。條令規定:『進士、明經、諸科,恩澤授諸州參軍,年六十以下,並許召保,注權官』[(13)]。即須由『本縣、本州、轉運司次第保明,申尚書吏部,有升朝官三員奏舉』[(14)]。所注闕位以廣南和四川州縣小官職為主,但不許注授西北三路沿邊官闕。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申舊制,規定:『應特奏名授諸州參軍,系三舉,年未及六十,並許權注廣南東西路並梓夔路新邊州軍攝官。……諸州文學人,願就前項路分差遣者,聽。仍免經恩保奏,許注權官』[(15)]。


  此外,因壓縮編制或因事誤罷而離任的官員,也可差注權官。條令規定:『諸品官因省員廢並沖改及因事誤罷任(因誤注授改正者同),許不依名次路分在外指射差遣。親民資序人已及二年,依得替人例。小使臣仍免短使。若去替不及半年,本路有闕,許差權,補成考任(不願者聽)』[(16)]。允許他們差注權官的目的是『補成考任』,作為誤罷的補償。


  以上是宋代允許差注權官的情況。同時,條令還明確規定了不許差注權官的範圍。其一,無出身或雜流入仕的未出官人不可任權官。在科舉考試中屢次落榜的士人,通過特奏名取得參軍、文學等散官者,遇大赦可注授遠惡州軍權攝官,但『諸因進納及陣亡換給,補授不理選限將仕郎及助教』者,不可充任權官,凡地方長官『輒差權攝職任及被差者,各以違制論。即不應參選人,請託虛出文帖稱呼及為出給者,罪亦如之』[(17)]。故當時人稱:『有未出官人將仕、登仕郎,亦權監當或簿尉,皆不應法』[(18)]。其二,監司、知州的親隨人員不許差注權攝官。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知真州吳@②因『近到真州,親隨數輩冒名權攝』,被免職[(19)]。其三,寄居官不可權攝。宋代寄居官的成分非常複雜,其中既有致仕官、為父母守喪的丁憂官、待闕官,也有被授予宮觀岳廟差遣閒居食祿的祠祿官,還有因過失而責降居住的分司官、任便居住官,以及大量泛補官資而不理選限的人等等。除待闕官因特殊需要可以充任權攝官外,其餘都是『在法有禁』的。如紹興三十年(1160)規定:『州縣闕官,應專攝者,不得差本處寄居官』,『凡拘情冒差者,並以私罪收坐』[(20)]。條令還規定,『諸知州、通判、縣令闕,及添差、特差有故或任滿,輒差寄居待闕官權攝並受差者,並以違制論,因而收受供給者,坐贓論』[(21)]。其四,添差官不許權攝州縣官職。宋代添差官是在正官之外增置的閒冗差遣,除少數特許厘務外,絕大多數是沒有職務的『不厘務』閒官,如宗室、外戚、離軍揀汰、歸明歸正等沒有仕官經歷的被優恤人員,還包括相當一部分貶降官、無闕可注的冗官等。條令規定:『諸不厘務宗室(不厘務散官同)而輒差權職任或幹辦公事者,……徒二年,受差者減三等』。『諸離軍揀汰大小使臣,不得〔擅〕(攝)行差充權攝、並押綱諸班差使,如違,重置典憲』[(22)]。即使八路轉運司定差之闕需用權官,也不許差用添差官。


  州縣官闕,一般允許現任次官權攝,但有些職務較繁重的現任官則不可兼權他職。如『諸轉運司審院,以主管文字兼,其轉運司帳司,提點刑獄檢法官(檢法官聽兼主管本司事務及文字),並不得別差幹辦』[(23)]。此外,諸司法官吏不得權攝收納租稅、糴買糧草等職務。


  在允許差用權官的前提下,政府法令對任用權官還作了一定的原則限制:


  首先:權攝官需有相當的資格。宋代任官,循資守格,權攝官亦然。如諸路監司官闕,先由本司同職官權任,『本司無同職官者,各司互權,仍以序位法為先後之次。逐司皆闕,置司所在知州權,又闕,或系侍從以上任知州者,鄰近知州權』[(24)]。一般不許通判以下資序人權攝。另如知州官闕,『監司置司州聽監司兼權,余以次官或轉運司選官權』,武臣知州處,安撫鈐轄司選官權領。『若以次官系選人,即申轉運司,選差鄰州通判或見任京朝官權』[(25)]。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