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2|回復: 0

[論史] 明代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过程浅谈(3)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7-6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读史网
朱元璋的皇权统治下七部门分权制衡体系建立起来了。潜在威胁朱氏统治的功臣势力被消灭了,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因为随着宰相的废除和朱元璋的刻薄寡恩血腥杀戮,皇帝的辅政系统也消失了。在那个立体监察体系中,中央各个主要机构都变得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定,其他官员不敢稍有赞划于其间。朱元璋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在复杂繁剧的政务压力下,很快就表现出力不从心,不胜其劳。朱元璋不想再恢复宰相制度。他清楚前几代王朝的做法,每次抑制相权之后,皇帝不得不任用自己身边的亲信,而后在此基础上于内朝发展出新的辅政机构,如此循环不止。在每一个循环过程中几乎都会引发宦官(太监)干政,而每一次宦官干政都是由旨在加强皇权的“有为”之君开其端绪,以后代的无能之君程度不同地受到宦官控制或利用为结局,以至引起朝政混乱,统治发生危机。汉、唐两朝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朱元璋对废相后的实际困难缺乏足够的估计但他不愿重蹈覆辙。他要走出一条新路。


  他先设四辅官,后来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但这些人庸懦无能比起被杀的几位宰相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加上洪武时期恐怖专政的政治氛围,这些人不能、不敢也不愿成为朱元璋的辅佐之臣。朱元璋的种种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在他统治时期,吏治比较清明,监察较好,检查惩处违法犯罪官员力度也很大,可以说是一代好皇帝。但是皇帝的辅政机构的问题他始终没有解决。他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后世子孙。而他的后世子孙们直到仁宣时期才找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采用了监阁体制即利用司礼监和内阁相维相制,自己从中驾驭,以治理国家、巩固皇权。那时距明朝开国已有60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或者叫中央国家权力分配体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嬗变过程。


  2、建文时期


  1398年,朱元璋死了,按照他生前的安排,他的皇长孙朱允汶即位,是为建文帝。这个小皇帝,仁爱有余,才力欠佳,谋断不足,并不具备做皇帝的素质。在他当政期间,朱元璋时代留下来的政治恐怖得以大量清除,政治氛围大大和缓下来,各个政治、军事、财政监察等国家机关开始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正常运作起来,在废除相权几十年以后,六部长官直到这时才真正成为手握重权的六卿。但是这些手握重权的大臣们同样缺乏才略和经验。洪武时代被诛杀的能臣干吏基本上被清除殆尽,得以存活下来的大多是庸懦之辈。既不足以威胁皇权,也没有能力捍卫巩固皇权。


  然而,建文帝的诸多叔叔却有很大的军事势力,尤其是沿长城一线布防负责抵御蒙古军队的九王,这些军队中的军官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因为远在边陲,且为抵御蒙古人所必需,因此在洪武时代没有受到太多的清洗,成为建文时期国家军事力量的精锐。九边之王因为掌握着这些军队的指挥权并拥有数量众多的王府护卫被建文朝君臣视为皇权的最大潜在威胁。


  建文君臣开始削藩,这实质上是改变了洪武时期分封同姓诸王,内外相维的军事体制。削藩固然不错,但建文君臣显然不具备完成这一伟大艰巨复杂任务的才略,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以应付削藩过程中的非常事件削藩先从国内一些小王开始,准备次第及于北边九王,特别是辽王、燕王等势力最大的几个藩王。这一步骤的过急执行暴露了建文君臣意在削藩以收兵权的真正动机,被削藩王的悲惨下场使九边之王尤其是燕王焦虑恐惧,当燕王获知建文君臣马上要对他动手之时,燕王开始起兵反抗。建文诸臣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频频出现决策失误,最终燕王击败建文君臣打进南京。建文朝结束。


  后世人多为建文帝惋惜,其臣子对他多有眷恋之情,原因何在?建文一朝没有大过,君德又很好,他尊崇儒学,不尚武力,对臣下宽厚仁爱,于百姓则罕兴力役,洪武时期的政治恐怖更是一去不复返。一些人认为如果不是削藩引起靖难之役,建文朝应该是明朝臣子过得最好的时代。但他们忘记了蒙古军事力量的存在。从后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燕王是明朝抵御蒙古最有力的人选,无可替代,一旦燕王被成功削藩,燕王的军队转归他人指挥,军队的威力无疑大大削弱,一旦蒙古入侵,遍寻建文君臣,谁能承担起抵御蒙古的重任。那时,建文一朝将重新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建文帝是幸运的,他在位的时间太短,历史没有让人们看到另一面,相反由于建文帝的种种懿行又下落不明,加上永乐皇帝的瓜蔓抄以及五次反击蒙古,靡才耗饷,严厉督责臣下,大量任用宦官,更使人们对建文往事无限怀恋,从没有人去想北方蒙古人的威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