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7|回覆: 0

[論史] 明代中央國家權力結構演變過程淺談(1)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7-6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讀史網
內容提要:本文力圖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明代中央國家權力的演變歷程,即宰相負責制――七大部門分工負責制――監閣體制的演變歷程,以及監閣體制本身在明代中後期的演變歷程作一下新的細緻的評述和分析,發現皇權至上、分權制衡是中國古代中央國家權力演變的基本規律,它內在地決定著中央國家權力結構演變的走向,進而決定著一個王朝的興衰。
  關鍵詞:中央國家權力  立體監察體系  七大部門   分權制衡  軍權分配體制   監閣體制
  一、洪武到永樂:中書省被廢和七部門分權制衡的確立
  1、洪武時期
  明代開國之初,朱元璋的政權沿襲元朝的制度,在中央仍設中書省作爲佐助皇帝綜理政務的機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後改名丞相),秩正一品,左、右丞,秩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其屬官有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檢校,照磨,管勾,還管領參議府、都鎮撫司、考功所。當時中書省權力極大,總領百官,助理萬機,一切命令及章奏,均由中書省呈轉頒發,否則即屬違法。除了人事任免權、決策權、行政權、監察權、財政權,中書省還掌管軍權、軍務,洪武元年起,中書右丞相徐達就一直是軍中的最高指揮官,直到17年以後他死在北平。中書丞相更是位處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當時的六部長官下轄於中書省,恂恂若其屬吏。在明朝建國初期,宰相是皇帝在朝廷上的最重要的助手,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得力忠誠的宰相輔政,皇帝就不可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天下大事,不可能快捷高效地處理全國大小政務。然而,二者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宰相憑藉權力重大和明敏幹練得以輔正,又因爲權力重大和明敏幹練使皇帝的意願難以任意實施,甚至威脅皇帝本人的權力和地位。這是中國歷史上數見不鮮的事情,更爲元代的歷史所證明,這是朱元璋內心深處最大的憂慮。
  朱元璋所以設置宰相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一是朱明政權剛剛建立,百廢待興,首先要做的是儘快結束戰爭,安集人民,恢復社會經濟,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創建一套新的制度頗爲不易,需要反覆斟酌,需要在局部試行以觀其效,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只有待到以後再說;二是當時天下未定,對元朝殘餘勢力的戰爭仍在大規模進行,對新附地區的統治也需要加強,事務及其繁重,國家正在用人之際,設立中書省授大臣以重權,能使其便宜從事,靈活處理各種政務應對危機,同時也表明皇帝對大臣的高度信任利於結集穩固其心,共成大業;三則朱元璋當上皇帝的時間還不長,隨著統治區域的急劇擴大,原有的統治經驗已顯出不足,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在和大臣共商國政,以進一步吸取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他還無力單獨有效地處理所有國家事務。還有,在朱明政權的創立和鞏固過程中,他的文武大臣很多人都立下了赫赫功勳,根據每個人的功勳、才具和特點授以高官顯職合乎人們的願望和情理,也是鞏固新政權的需要。因此丞相之任權勢極重,中央權力分散是當時必然的結果,這也是歷代王朝開國時期的常情。
  隨著元朝勢力向北敗退,明朝勝利的大局已定,朱元璋認爲削奪中書省宰相職權加強皇權的時機也逐漸成熟。而文武官僚重臣在開國之後大量的不法行爲更令朱元璋忐忑不安,他正好藉此機會陸續將分散的政治、軍事、財政大權重新集中起來。廢除中書省及宰相成爲一種新的必然選擇。
  廢除作爲開國元勛的大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樣的大臣非有十惡不赦之罪則不能予以重處,而不重處各要害部門的大臣,則沒有理由輕易地對這些部門的權力配置作重大調整。單純的歷史教訓不能作爲現實政務處理的全部依據,更不能成爲唯一的依據,因爲在漫長浩瀚的歷史中人們可以引出各種各樣互相矛盾的經驗教訓來(如權臣當國於君不利,而西周恰恰賴周公之力得以化險爲夷;地方藩鎮於國家不利,而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室恰恰藉助藩鎮間的制衡得以延長國祚;在清朝初年由地方軍隊勢力過大失控引起的三藩之亂固然可怕,而清朝末年也正是藉助曾左李督率的團練軍平定太平軍、捻軍、並對外國勢力構成一定的遏制從而促成了同治中興;宦官干政造成了許多可怕的結局,但歷史上許多有爲的君主恰恰利用宦官成功地牽制了外廷官僚集團,保證國家大政方針按以皇帝爲首的統治上層的意願行事。中國古代長期反對女人干政,偏偏出了唐代武則天,遼代蕭燕燕,元朝額爾和帖尼太后,清代孝莊皇太后以及清末慈禧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