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7|回覆: 0

[論史] 明朝白銀的主幣化進程:從禁止流通的到主權貨幣(6)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7-12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網論壇
這是因為中國自宋以來,『官』與『吏』就是分離的,官以科舉出身,所長者無非經史辭章,但對於財稅經濟司法,均一無所長,於是只能將後者委之於吏。宋、明、清之體制,官常有升遷、有調防,而吏卻是永不升遷、無調防,這勢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和利益集團。這種官與吏分離的體制,所造成的直接結果,自然就是財稅經濟司法,實際上一向都操在吏的手中--也就是說,所謂近代意義上的『國家命脈』,500年來其實都是由吏來操持的。而久居地方、永無升遷的吏,一向又只能是從財稅經濟和司法中獲得、抽取利益,於是,當着國家有任何改革,特別是面向國家財政的財政稅收改革(如王安石、張居正的改革)之際,其所首先觸及的就是『吏』這個集團的根本利益,而這些改革之所以總是歸於失敗,並不是由於其出發點不好,或者目標不明確,而是由於這些改革不藉助於吏,則根本不能推行,而這種改革又往往總是與吏的根本利益是截然相悖的。於是,這種『體制性的自相矛盾』,造成吏總是有能力、有辦法將改革轉變為對於百姓的更嚴酷的榨取,使得國家政令扭曲,最終使得意在壯大國家力量的改革,反而走向引發社會矛盾、促使國家能力下降的反面上去,王安石、張居正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無他,大抵就在此『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之體制。
    而這種體制,恰恰又是宋以來歷代『反封建』舉措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自宋以來,歷代君主在反對兼併、嚮往井田、鼓勵科舉方面,起碼在口頭上都是一致的,這樣做的基本目標,就是抑止豪門貴族力量,控制地方精英勢力坐大。而宋代消除封建政策的極端,甚至造成太守無兵權、無財權,以至於釀成各郡縣在遼、金、蒙古的游擊下,竟不能守土自保的地方弱勢局面,而在邊塞危機的狀態下,地方危機導致中央危機其實也就是自然的。明代在推重中央集權方面更不遺餘力,但其結果也是同樣的背謬:削平地方官員的權力,卻造成了以吏為核心的最大的地方利益集團,朝廷時刻留心和警懼地方封建,處心積慮使得太守無權,結果反而卻造成豪門巨商和吏有大權,而正是這個地方利益集團,把握基層和地方,自下而上地壟斷了國家的稅收財政司法,500年來,非但國家的任何改革,非經過這個利益集團而不能推行,更使得以大一統為目標的君主集權的反封建努力,歸於徹底失敗。所謂『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這句話,確實說到了宋明以降中國政治弊端的核心處。最早提出這個洞見的,是宋代偉大的哲學家陸象山。陸子綜合考量,認為必須區分兩種改革,一種改革是『為民』的(主民),即自下而上的改革,另一種改革是為自身製造政績的(主身),即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後一種改革則必藉助於吏、為吏所扭曲、甚至服務於吏的利益:


    今日為民蠹者,吏也。民之窮困甚矣,而吏日以橫。議論主民者必將檢吏奸而寬民力;或不得已而闕於財賦,不為其上所諒,則寧身受其罪。若其議論之主身者,則首以辦財賦為大務,必假闕乏之說以削民;科條方略必受成於吏,以吏為師,以吏為伍,甚者服役於吏。


    『科條方略必受成於吏,以吏為師,以吏為伍,甚者服役於吏』--陸子的這些話確實說到了中國政治之根本。那麼,究竟怎麼改變這種『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狀況呢?這也正是歷代改革家們最為痛心疾首的事業--在他們看來,由於『自下而上』是萬不可行的,更是『不為其上所諒的』,那麼其實也只有『自上而下』一條路可走,這就需要士大夫和官員改變文風和學風,所謂改官制、改儒學,即需要士大夫們拋棄道學這種『偽儒學』,而專注和留心於吏事、財政、經濟這種『真儒學』。陸子指出,秦漢以降,後世的儒學其實早已經違背了儒家的真傳統:


    世儒恥及簿書,獨不思伯禹作貢成賦,周公制國用,孔子會計當,【洪範・八政】首食貨,孟子言王政,亦先制民產,正經界:果皆可恥乎?


    象山對於中國的知識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批判是極其到位的。誠如斯言,既然科舉考試本無經濟財政司法軍事內容,只不過是三綱五常章句詞賦而已,那麼以此考取錄用的官員,又怎麼能擔當建設一個財政國家、富強國家的任務呢?這些所謂的國家棟梁,只不過是些擅長以駢三四六的文體說假話、大話和空話的鸚鵡罷了。由此看來,就難怪改革家們如王安石、張居正要汲汲於復井田、興學校、改科舉了,而他們對於一無所長、反受制於吏和豪門的儒生的針砭,今天讀來,依舊是如此痛切。例如王安石說:


    講說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今歲乃始教人以課試文章。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為天下國家用。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率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