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深圳特區報 1517年,已經拿下了馬六甲的葡萄牙人,不滿足於通過馬六甲華人了解中國的情況了。派出特使皮瑞茲沿南中國海北上,先後到達廣州和北京,要求與大明通商,但被拒絕。1553年,精明的葡萄牙人不再提通商要求,而以修船爲藉口,在澳門『借住』,一住就是400多年。
如果,我們以殖民地來劃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葡萄牙這種『軟殖民』,事實上,已拉開了『半殖民』的序幕。如果,我們將外族侵略和海上對抗外國進攻也算作劃分近代史的一個因素的話,那麼,葡萄牙人『借住』澳門之後,又有西洋人來『借』澎湖列島和台灣島。
1604年,大舉進入南太平洋搶占香料產地的荷蘭人,首次北上,進犯澎湖列島,被大明軍隊擊退。1624年,荷蘭人二次進犯澎湖列島失敗後,轉而占據了南台灣(這一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以製作地圖名聞天下的荷蘭人,很快畫出了荷蘭版的台灣實測地圖,其侵占意圖不言自明。
西班牙人,在荷蘭人占領南台灣的第二年,也就是1626年,也以保護呂宋的中日貿易爲藉口,率幾艘大帆船侵入北台灣,隨後在基隆建起了港口,定名爲特里尼達德。1628年,大明朝廷招撫鄭芝龍(鄭成功之父,著名海商及海上武裝的首領)任『海防游擊』、『五虎游擊將軍』,以對抗西洋人的海上侵略。
這一切,都表明早在16至17世紀,大明王朝已經在主權、軍事、貿易、文化、宗教諸問題上與世界展開了正面交鋒,包括直接與海上進犯澎湖列島與台灣島的西洋人開戰。與此同時,西方列強之間的紛爭,也打到了中國南部海域,如1642年荷蘭驅逐北台灣的西班牙人的戰鬥。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中國的外交也不再是昔日的西域式『和親』外交,或南洋式的『朝貢』外交;不論你願意不願意,它都進入了世界的視野與紛爭之中。不過,此時的大明王朝,尚以帝國的姿態雄霸東方,不僅周邊鄰國多聽命於大明王朝,連剛剛介入東方紛爭的西方列強,也對大明敬畏三分。所以,直到大明垮台,已經與西方世界有所接觸的中國,也沒有遇到來自西方的太大挑戰與威脅。
2
大明從地圖上進入『全球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地理事件,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大明中國已經融入了『世界』,至少是在地理上進入了『全球化』。有兩幅著名的地圖可以佐證:一是外國人畫了第一幅西洋版的單幅中國地圖;二是外國人畫了第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圖。時間均在1585年,也就是萬曆十三年。
先說,第一幅西洋版的中國地圖。
雖然,中國以自己爲世界,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將中國繪入世界地圖,一直是西方的一項偉大地理工程。在地理學先師托勒密描繪的最早的(公元2世紀)世界地圖裡,中國是不存在的。這幅以地中海爲中心的世界地圖,西之極是直布羅陀海峽,東之極是印度。這種認識在西方持續了一千年,印度以東的世界,被模糊地稱爲『上印度』,或『東印度』,直到1375年一幅全新的世界地圖――『加泰隆尼亞航海圖』的誕生。在這幅細密畫風格的地圖上,中國被描繪成一片富裕的大地,大汗的京城(北京),南方的刺桐(泉州)港,皆在其中;但圖中蒙元帝國的邊界完全不準確,比例也和實際相差甚遠。因而它還不能算是準確描繪中國的西方地圖。
1585年,荷蘭的奧特里烏斯出版了第一部世界地圖集――【世界概觀】,它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是,收錄了葡萄牙地理學家巴布達所繪製的以『CHINAE(中國)』來命名的中國地圖。這是第一幅由西洋人繪製的單幅中國地圖(亦是中國分省地圖)。它標示出了明朝15省中的13個省的位置及名稱(四川和湖廣沒有標出)。其中,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南京、山東等沿海省份的相對位置大致正確,一些港口城市和海島也標註得較爲清楚,如:澳門(但誤爲珠江口東岸)、廈門、寧波、海南島、台灣島等――中國已經清清楚楚地顯現於西洋人的放大鏡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