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日報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朱元璋反腐措施可能是最嚴厲的,也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並不像有人說的那樣,屬於『越反越腐』。從歷朝歷代出現的清官數量來看,明朝官吏清廉的人數要比其它王朝多。【明史】的【循吏傳】共收有明一代270餘年清官40人,而其中正統以前81年的清官就達30人,佔總數3/4。可見明朝前期清官的數量要比中後期清官多。這種官吏清濁結構,和朱元璋重視吏治分不開。然而,朱元璋的反腐敗措施不適於人性和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那種種措施雖然嚴厲乃至嚴苛,但隨意性極強,是一種人亡政息式的,註定長久不了。
朱元璋與那些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世襲帝王不同,他從小就深刻感受到物質匱乏對人的戕害,對貪官污吏吸食民脂民膏的各種招數相當熟悉,對官員腐敗可以造成怎樣的惡果,看得也極其清楚。他說:『朕從前為布衣時,曾見地方官員出身於儒士者、大多迂腐無能,荒廢政事;出身於吏員者,大多枉法貪奸,蠹政害民,致使君德不能下達,政事愈加敗壞。再加上天災,民不聊生,盜賊紛起。』有一些人提到朱皇帝反腐敗時,特別樂意說:朱元璋此舉,不過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因此不可能成功。這也算是一種意見吧,不過這種觀點讓人越看越糊塗,試問:在地球上,哪家統治者反腐不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從古代數到目下,再由中國說到外國,哪則範例逸出了這一目的?
朱元璋施用了各種反腐措施,『殺』僅是其一。世人多看到他對貪污受賄者進行的嚴厲處罰,比如貪贓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受財枉法者,一貫以下杖七十,每五貫加一等,至八十貫絞,受財不枉法者,一貫以下杖六十,每五貫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貫杖一百,流三千裏,等等。其實,他也十分注重思想工作,以身作則,發動群眾。但凡能想出來的招數,朱皇帝都想出來了,下層也都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然而結果仍與他的願望有很大距離。他曾有點不解地說:『朕清晨方處罰數人,至晚又有犯同罪者;今晚方罰此處過犯,次晨彼處又有犯者……如此局面甚為艱難!』
以我這個不懂歷史的草民來看,朱洪武轟轟烈烈的反腐敗活動,留給後人的遺產中以明確的解決了『誰來監督』的『誰』字最有意義。任何法律的執行都要靠人,如果一條律令,找不到執行它的人,那麼一切就如同沒有律令,甚至更糟。從理論上來看,誰是責任人一清二楚,但一入實際,問題就十分模糊起來。明代對官吏的監督除了御史台(後改為都察院)等專門機構,朱元璋還使用特務,多方了解官吏的政績。在此之外,朱元璋另開了一扇『下對上』的門。比如常熟縣百姓陳壽六率領弟弟與外甥把惡吏顧英擒住赴京面奏,朱元璋稱讚說:『陳壽六豈不偉歟!』特地『賞鈔二十錠,三人衣各二件』,並免雜泛差役三年。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這些措施本質上缺乏民主性,救得了一時,卻難救一世。史書載,由於刑戮過甚,官吏惶恐不安,士人不願仕進。『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為了保全身家性命,許多人做官從政,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唯唯諾諾,無所作為。整肅吏治對治國安邦而言,對老百姓安居樂業來講,確實是好事,但如果弄得舉國上下恐怖氣氛瀰漫,整肅就脫離了常態而墮入病態之中了。
民主制度建設不是制定幾條律令那樣簡單,也不是發佈幾道禁令就算萬事大吉,而是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保證具體的律令不隨掌權人的變更發生大的變化。『不折不扣的執行』不難,朱元璋就可以做到;不因權力的更迭而出現『人亡政息』的現象,朱皇帝卻萬萬做不到,不僅他做不到,任何封建皇帝都做不到。我們可以說,封建社會缺乏的並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不缺乏遵紀守法的循吏,也不缺乏大公無私、鐵面無私的官員,缺乏的是集體執政的民主精神。以『一言堂』始,惡性循環,末了乃以『一言堂』終,始終不能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機制。這是朱皇帝永遠也明白不了的道理。 (李恩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