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歷史網 趙翼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的史學代表作【廿二史札記】(以下簡稱【札記】)與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合稱乾嘉時期三大考史名著。但趙翼與錢、王二人不同,他並不局限於史料考證,還通過史料比較分析和綜合,考察歷代政治得失和治亂興衰。【札記】全書36卷578條,其中考證160餘條,而史事綜合和評論400餘條,幾占全書的三分之二,構成【札記】的主要內容和該書的一大特色。這些歷史和社會問題的評論,較為系統全面地反映了趙翼的歷史觀點。
一
乾嘉時期是考據學的極盛階段。當時文人學者大多從事考證,整個學術界幾乎全部納入考據的軌道。近人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夫無考證學則是無清學,故言清學必以此時為中堅』1。但在清代文化專制之下,當時學者們埋頭於古代文獻整理,從事繁瑣的考證,不敢涉及當世之務。與清初相比,雖有實學之風,卻無經世之旨,甚至完全脫離實際,為考據而考據。【札記】雖受這一時代思潮的影響,但作者卻能從歷史考證中抽身出來,着眼於『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於治亂興衰之故者』2,從事歷史上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探討,並把清初學者倡導的『經世致用』思想貫穿於史事評論。
在【札記】『小引』中,趙翼自稱『或以比顧亭林【日知錄】,謂身雖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則吾豈敢!』清初顧炎武提倡實學,『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自言『所著【日知錄】三十餘卷,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3。趙翼謙言不敢比擬顧炎武【日知錄】,實際上正表明【札記】仿效【日知錄】,以經世致用為己任。【札記】刻成後,趙翼在【再題〖廿二史札記〗】中寫道:『一事無成兩鬢霜,聊憑閱史遣年光。敢從棋譜論新局,略仿醫經載古方。千載文章寧汝數,十年辛苦為誰忙。只應紙上空談在,留享他時醬瓿香。』4在另一首【讀史】詩中,他也說,『歷歷興衰史冊陳,古方今病輒相陳。時當暇豫誰憂國,事到艱難已乏人。』5顯然作者要通過史事來發表議論,企圖以『古方』來醫治『今病』,向古代史書中探求安邦治國的『良方』,傳之後人;同時提醒統治者要居安思危,以史為鑑。
在【札記】中,趙翼抓住了歷史上有關治亂興衰的重大問題,臚列眾多史實,加以評論,分析產生的原因,以及可以提供的教訓。如兩漢的外戚、宦官、黨禁、經學,魏晉南北朝的禪代、世族、選舉、清談,唐代的女禍、宦官、藩鎮、雜稅,五代的武人、濫刑,宋代的弊政、議和,遼、金、元的制度和風習,明代刑獄、朋黨、吏治、『流賊』等重大問題,【札記】都作了分析和評論。談到東漢宦官,作者認為『先害民而及於國』,『由是流毒遍天下』,張角等人『遂因民之怨起兵為逆矣』6。在談到兩漢外戚之禍時,指出『兩漢以外戚輔政,國家既受其禍,而外戚之禍亦莫如兩漢者』7。對於唐代宦官專橫,趙翼認為其原因在於宦官『掌禁兵』及『外使監軍』8;而藩鎮跋扈,『推原禍始,皆由於節度使掌兵民之權故也』。因此,他肯定宋代『以文臣知州事』,實行強幹弱枝,從而『消患於未萌』9。對於宋代弊政,【札記】有多條加以論述,指責兩宋加恩官吏太濫,造成冗官冗費,並增加了農民負擔,進而指出,『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對明代礦使稅監橫徵暴斂,騷擾天下,不斷激起反抗之事,作者指出,『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10。趙翼這些評論,意在引起統治者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轍。所以,錢大昕稱之為『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11。
不僅如此,作者在評論史事時,還借古喻今,抨擊時弊。他在談到【新五代史】時說,『歐史紀、傳各贊,皆有深意』,歐陽修在評論史事之時,『警切時事』,諷喻宋代政事12。【漢時以經義斷事】條在列舉若干事實後,借題發揮,稱『後世有一事即有一例,自亦無庸援古證今,第條例過多,竟成一吏胥之天下,而經義盡為虛設耳』。【後魏刑殺太過】條在論及北魏族誅之慘時,憤憤不平地指出,『一人有罪,害及無辜,秦、漢以來,以此法枉殺者不知其幾!』在【齊梁台使之害】條論及台使催征賦稅,『公私勞擾』時,指出:『後代欽差之弊,往往類此!』像這些都是面對現實有感而發的。鑑於清廷屢興文字之獄,鎮壓異端,趙翼對歷史上以文字賈禍史事詳加揭露,如【秦檜文字之禍】條說,『秦檜贊成和議,自以為功,惟恐人議己,遂起文字之獄,以傾陷善類。因而附勢干進之徒承望風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者,無不爭先告訐,於是流毒遍天下』。在列舉以上事實後,趙翼感嘆:『其威焰之酷,真可畏哉!』這實際上是針對當時文化專制的黑暗統治而言的。類似這樣的專題如【明初文字之禍】、【明初文人多不仕】等均列舉了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事實。
當然,在清廷的高壓統治下,趙翼雖能突破考證的框框,發表史論,但他始終不敢明確指責清朝的弊政,對於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也極力迴避。在【和議】條中,把明末抗清看作『書生誤國』,指責抗清志士為『不識大體』。對於清人所修【明史】也極力推崇而不敢指其瑕疵。而且,【札記】還有多處有意借古頌今,如【元代以江南田賜臣下】條在談及元、明官田賦重害民時,極力吹捧清廷屢減官賦,『此外無橫征之賦,民之生於今者,何其幸也。』【明鄉官虐民之害】條在揭露鄉紳虐民暴行後,卻稱『由斯觀之,民之生於我朝者,何其幸也』。從作者不敢明確指斥當代,到美化清朝統治,可以看出他的經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
趙翼從基本史實出發,進行綜合評論分析,揭露了歷代封建統治者兇橫、貪殘和腐朽,對民眾疾苦寄予廣泛的同情和關注,反映了作者的重民思想。
【札記】在【宋子孫屠戮之慘】、【齊明帝殺高武子孫】、【隋文帝殺宇文氏子孫】、【武后之忍】、【五代諸帝多無後】、【胡藍之獄】等條,大膽地揭露了歷代統治者為了爭權奪利,大肆屠殺的兇殘行徑。【漢諸王荒亂】、【宋齊多荒主】、【海陵荒淫】、【海陵兼齊文宣隋煬帝之惡】等條,列舉了統治者的荒淫腐朽。【武帝時刑罰之濫】、【後魏刑殺太過】、【五代濫刑】等條抨擊了封建帝王濫施酷刑、草菅人命。從趙翼評論史事的大量言論中,我們發現,他對古代政治幾乎沒有肯定,多半是揭露和指責。
【札記】還對民眾的遭遇表示關注和同情。對於漢武帝時刑罰之濫,『廷尉及中都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又十有餘萬』,作者發出『民之生於是時,何不幸哉』的感嘆。在【五代幕僚之禍】條,作者指出,『士之生於是時者,縶手絆足,動觸羅網,不知何以全生也』。對五代濫刑,也指出,『民之生於是時,不知如何措手足也』。對於歷代橫徵暴斂和鄉紳為害地方,趙翼也進行了揭露。在【五代鹽曲之禁】條指出當時『橫征無藝』,上至朝廷,下至州縣官吏『峻法專利,民已不堪命,況賦役繁重,橫征百出,加以藩鎮之私斂,如趙在禮之拔丁錢,每戶一千,劉銖之加派秋苗,每畝率錢三千,夏苗畝二千。民之生於是時者,可勝慨哉!』在【南宋取民無藝】條,指出南宋大肆榨取,『於是民力既竭,國亦隨亡。統觀南宋之取民,蓋不減於唐之旬輸月送。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明萬曆礦稅之害】條亦指出,礦使稅監『所至肆虐,民不聊生,隨地生變。迨(萬曆)帝崩,始用遺詔罷之,而毒癰已遍天下矣』。他對民眾疾苦表示同情,【明末遼餉剿餉練餉】條指出三餉加派,『民窮財盡,困於催科』。
趙翼看到了民心與民力的作用,注意到民心向背與政治成敗的關係。在【王莽之敗】和【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後】等條指出,王莽政策『召怨於中國』,並『肆其毒癰,結怨中外』,從而導致了滅亡。在分析漢光武帝取得天下的原因時說,『是時人心思漢,舉天下不謀而同,是以光武得天下之易,故起兵不三年遂登帝位,自古未有如此之速者。因民心之所願,故易為力也。』又認為歷代亡國之君都是因為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海陵兼齊文宣隋煬帝之惡】條指出,『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騰、喪國亡身者。海陵既竭天下之力,先築燕京,次第汴京,工役甫畢,又興此大眾,以極無道之主,行此大肆虐之事,豈有不自速其斃者』。在【明祖不嗜殺得天下】條指出,朱元璋正是因為不嗜殺人,民心歸附,從而戰勝群雄,成就帝業。他說,『是時群雄並起,惟事子女玉帛,荼毒生靈,獨明祖以救世安天下為心,故仁聲義聞,所至降附,省攻戰之力大半』。而明末礦使稅監,導致『民不聊生,隨地生變』,終至亡國。這種民心向背的成敗論,是值得肯定的。
但趙翼畢竟是封建史家,他同情民眾疾苦,看到民心與民力的作用,以及『官逼民反』的事實,但對於農民反抗官府是極端仇視的。他把農民起義領袖看成是『賊』,黃巢、李自成都是『流賊』,進行謾罵和詆毀。在【流賊偽官號】條譏諷明末起義農民,認為『草竊奸宄,橫行一時,隅負自雄,設官建職,適以自速其斃也』。而【明鄉官虐民之害】條,既斥責欺壓百姓的『勢家』豪民,又痛罵反抗者為『奸民』,要求最高統治者『禁勢家之欺凌,又懲奸民之兇悍,則兩得其平,不至滋矣』。這反映了作者立場站在統治階級的一邊,為統治者出謀劃策,亦見其重民思想的局限性。因此,【札記】評論封建政治不可能觸及其本質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