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6|回覆: 0

[史學] 章太炎與清學史(2)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6-30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讀史網
章太炎對王夫之的研究主要側重於『歷史民族』思想。『嚴夷夏之防』,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初特殊的歷史環境,使這一思想在王夫之的觀念意識中更爲根深蒂固。王夫之的【黃書】、【讀通鑑論】等代表作,都深深刻上了傳統『夷夏』觀的印痕。章太炎對王夫之的『種族之義』最爲推崇,曾稱讚說:『季明之遺老,惟王而農爲最清。』[36]他在論述中夏歷史民族形成時則稱引道:『善夫,王夫之曰:「聖人先號萬姓,而示以獨貴。保其所貴,匡其終亂,施於孫子,須於後聖: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異類間之。」不其然乎!』[37]因緣際會,相似的歷史條件,近似的思想狀況,革命排滿的政治需要,使章太炎把王夫之捧上了『民族主義之師』的位置;王氏著述中『尊漢族而拒羯夷』的思想主旨,被章氏拿來作爲宣傳革命思想的理論武器[38]。
            
    三、吳派與皖派

    乾嘉時期,清代學風大變,由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潮,轉向考經研史的實證學風,漢學成爲正宗,一時聰明才智之士,咸趨此途。前有惠棟標漢學大幟於吳,後有戴震集大成於皖。吳派、皖派遂由二氏籍貫得名。然而考『吳派』、『皖派』名稱之由來,卻不始於乾嘉,而始於近代。其發明權恰恰屬於章太炎。
    章太炎20世紀初所撰【清儒】中論道:漢學『成學著系統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吳,一自皖南。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皖南始戴震,綜形名,任裁斷』[39]。這是『吳派』、『皖派』說的濫觴。此後章氏多次把吳、皖之學作對照論述。1934年他在北平師大的講演中又提出:乾嘉漢學南方有兩派,『一在蘇州,成漢學家;一在徽州,則由宋學而兼漢學。在蘇州者爲惠周惕、惠士奇、惠棟。……在徽州者爲江永,……又有戴震』[40]。前後說法雖有不同,但卻都是以吳、皖地域冠名的。
    吳、皖既然以學派相稱,自有相對獨立的學術風格、治學宗旨、學術群體。對此,章太炎歸納如下:『吳派之起,蓋以宋學既不足尚,而力攻宋學,如毛奇齡等,其謬戾反甚焉。故純取漢學不敢出入,所以廓清蕪障也。』[41]漢學是對宋學的反動,這不僅說中了漢學興起的原因,而且道出了吳派唯漢是從的緣由。論及學術風格,吳派以惠棟立幟最明,其爲學『好博』、『尊聞』、『溫故』,『故其徒敦守舊貫,多不仕進』[42],吳派特徵是『陳義爾雅,淵乎古訓』[43],『篤信好古』[44]。吳派以惠棟爲中心,傳授有序,『先棟時有何焯、陳景雲、沈德潛,皆尚洽通,雜治經史文辭』[45]。棟之父土奇【禮記】已近漢學,至棟則純爲漢學,凡屬漢人語盡采之,非漢人語則盡不採[46],所撰【九經古義】、【周易述】、【明堂大道錄】、【古文尚書考】、【左傳補註】,識斷精眇,不惑諛聞。棟弟子有江聲、余蕭客。聲爲【尚書集注音疏】,蕭客爲【古經解鉤沉】,『大共篤於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王鳴盛亦被其風,作【尚書後案】,『亦守古,主鄭玄之說,一字不敢出入』。此外,他對錢大昕的學派歸屬,有不同於常人之見。江藩【漢學師承記】把錢大昕劃入吳派,後人多宗此說,章氏則以爲:錢大昕雖『與惠棟亦有關係,然非師弟』,錢氏考經證史均甚精核,音韻發明雙聲,不泥古,多自得,與惠棟不同,不應列入吳派[47]。
    章太炎與皖派淵源更深,故知之更切。論皖學師承,自然以戴震爲中心。『震生休寧,受學婺源江永。』[48]江永『由朱熹之學入門,有【近思錄集注】,本非漢學,惟講【周禮】甚好,且較惠氏尚過之,故世亦稱之爲漢,然江氏本人則不自認爲漢學也。』[49]江氏之學由性理以通訓詁』,尊崇程朱,戴震反其師之道而行之,『由訓詁以究性理』[50],把清代漢學推向峰巔。章氏出身漢學而不諱言宋學淵源,此亦可見他言出徵實。震『鄉里同學,有金榜、程瑤田,後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翠也,皆善治【禮】。而瑤田兼通水一、聲律、工藝、穀食之學。震又教於京師。任大椿、盧文紹、孔廣森,皆從問業。弟子最知名者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玉裁爲【六書音韻表】以解【說文】,【說文】明。念孫疏【廣雅】,以經傳諸子轉相證明,諸古書文義詰詘者皆理解。授子引之,爲【經傳釋詞】,明三古辭氣,漢儒所不能理繹。其小學訓詁,自魏以來,未嘗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孫詒讓,皆承念孫之學。樾爲【古書疑義舉例】,辨古人稱名牴牾者,各從條例,使人無所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孫爲經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學,往往近名家者流,非漢世【凡將】、【急就】之儕也。』章氏考鏡皖學源流如數家珍,條理畢貫。
    章氏揭櫫乾嘉學派的『吳』、『皖』分野後,梁啓超大張其說,在【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反覆申述,自此,『吳學』、『皖學』分稱,幾乎已成定論,其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四、『釋戴』

    討論章太炎對清代學術史的貢獻,不可不提及他的戴震研究。戴震不僅在考據學方面成就卓越,而且思想縝密深邃,獨樹一幟。在清中葉,戴氏主要以樸學名家,以考據名世,義理之學僅爲章學誠、焦循等少數人注意(註:章學誠自稱『真知戴震』第一人,此言不虛,可參考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1976。章學誠【文史通義】稱:『時人方貴博雅考訂,見其訓詁名物,有合時好,以爲戴學絕詣在此。及戴著【論性】、【原善】諸篇,於天人理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是固不知戴學者矣。』見【文史通義校注】,27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晚清學者黃式三雖著有【申戴】三篇,但限於哲學水平,未能深入,對戴震的義理之學僅停留在泛泛淺談的水平上。近代以還,時代氤氳使戴學大爲昌盛,梁啓超、胡適之等先生皆力爲表彰,然而,究其起始,全面評價戴震特別是戴震義理之學者則首推清末章太炎。章太炎不僅其本人的儒學思想深受戴震濡染,而且其論述戴氏的文字也不在少數,代表作品有【清儒】、【釋戴】、【悲先戴】、【思鄉原】等。舉其論點犖犖大者,主要有以下幾條。
    其一,戴震學說形成的原因。章太炎論清儒特別推重戴震,『銓次諸儒學術所原,不過惠、戴二宗』[51]。從理論的系統性、當時的影響及後世的評價看,自以戴學爲長,他在給吳承仕的信中所說:『學問之事,終以貴鄉先正東原先生爲圭臬耳』[52]。由尊慕而探其源始,章太炎不僅拿種族革命的觀點來說明戴震考據之學產生的原因,認爲考據之學是清朝文字獄淫威下學者逃避現實而爲『朝隱』、『學隱』的產物,而且把戴氏義理之學的形成亦歸因於此,『戴氏知新,而隱有所痛於時政,則【孟子字義疏證】所爲作也』[53]。不過,前者是一種消極避讓,後者是一種積極的抗爭。
    戴震的【原善】、【緒言】、【孟子字義疏證】等哲理著作,雖然前有王夫之、黃宗羲、顏元、李gōng@⑤等人的思想學說作爲借鑑,但在封建統治如鐵桶江山、思想鉗制不見天日的乾嘉年間,自有其獨特的思想品格和現實意義。論者評騭戴震的義理之學,每以戴氏『欲談性道以立異於程朱』爲其著述的起因[54],實則有欠深刻。章太炎視野開闊,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作了分析:戴氏『生當雍正、乾隆之交,見其詔令謫人,輒介程朱緒言以玩法,民將無所措手足,故爲【原善】、【孟子字義疏證】,斥理欲異實之謬。……其所訶固在此不在彼也。』[55]章氏發其隱伏,可備一說。
    其二,評戴氏理欲關係論。『理欲之辨』是宋明理學的一大論題。理學家堅持『不出於理則出於欲,不出於欲則出於理』的觀點,認爲『理』『欲』水火不容(註:如朱熹云:『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見【朱子語類】卷十三。),目的是爲『存天理,去人慾』的道德說教製造理論根據。戴震則主理欲一元論,以爲欲乃人生所本有,理欲統一,天理即在人慾之中――『凡有血氣心知,於是乎有欲』[56];『欲也者,性之事者也』[57];『欲,其物;理,其則也』,『理者,存乎欲者也』[58];『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慾求之,使之無疵之爲理;今之言理也,離人情慾求之,使之忍而不顧之爲理。此理欲之辨,適足以窮天下之人盡轉移爲期侮之人,爲禍何可勝言也哉!』[59]戴震的理欲關係論,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色彩,含有一定的唯物精神,是建立在尊重人性、承認人慾合理性基礎上的,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以往論者,於宋儒、戴氏之見,往往入主出奴,厚此薄彼。章太炎雖贊同戴震哲學的批判精神,但卻能不爲所囿。他指出:程朱、東原所言理欲,其範疇大小,本不相侔,內涵外延,亦非盡同。宋儒之『欲』,乃人心私己本能之物慾;戴氏之『欲』,乃人生正當然之情慾。宋儒之『理』,存於主觀吾心之內,用以自省自察,出而應物,本於良知良能者也;戴氏之『理』,存在於客觀之事事物物,用以分析考察,究其精微,本於得當無憾者也。總之,兩家之說,分域不同,一以『飭己』、『勸行』,一以『長民』、『隸政』,戴東原氏『言欲不可絕,欲當即爲理者,斯固隸政之言,非飭身之典矣。辭有枝葉,乃往往軼出域外,以詆洛、閩。……洛、閩所言,本以飭身。不以隸政,震所訶又非也』[60]。章太炎認爲,『其排斥宋儒以理爲如有一物者,得之;乃自謂理在事物,則失之甚遠也。』[61]章太炎雖看出了宋儒與戴震學說的根本不同,卻又陷入簡單化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宋儒理欲關係論的實質。
    其三,戴震與孟、荀人性論的關係。探究儒家的人性論,不能不推本孟、荀。荀子講性惡,爲宋以後儒家所摒棄。孟子道性善,宏論博辯,成爲宋以後儒家人性論的正統。戴震義理之學主旨在於辨理欲,而理欲之辨的理論基礎是人性論。因此,戴震論述理欲關係,上溯人性論,不可不追及孟、荀。戴氏所著義理三書無不『資名於【孟子】』――【孟子字義疏證】爲闡述【孟子】義理而作,【原善】論性命之理,【緒言】論人禽之辨。戴震義理之學源於【孟子】,學界少有異議。章太炎對此則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爲戴氏義理之學與荀子淵源更深。
    荀子主張『人之性惡』,認爲人性之欲,爲先天本真而不能無者,唯有隆禮定義、化性起偽、導之於正,乃可臻於至善。【荀子.正名】篇云:『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人雖能以理卻欲,『欲不可盡』,理欲皆存於人心之中,理欲一元。因此,人性雖惡,但仍可以化性起偽,去惡向善,也就是說,人心之中,仍有可善之理存在。孟子『道性善』,認爲生民之初,『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固有『仁義禮智』四端,只要能『擴而充之』,則『人皆可以爲堯舜』,成聖王。但由於後天蔽於物慾,『陷溺其心』,爲惡所濡染,因此必須去惡。去惡之法,莫要於擴充四端,以心宰物,以理制欲,也就是說天理與物慾對立,理欲二元。結合前面所述戴震的理欲關係論可知,無論是就理欲一元論而言,還是從理、欲本體上講,戴震理欲論與荀子更爲接近,二者都含有唯物主義色彩。正是由此,章太炎得出結論說:戴震『以欲當爲理者,莫察於孫卿』,『極震所議,於孫卿若合符』[62]。這一點,雖在乾嘉之際程瑤田已經指出,但畢竟沒有章氏論述詳實、影響深遠。
    其四,戴震與漢學、宋學的關係。章太炎在早期所撰【清儒】一文中,對戴震在漢學學術史上的地位評價很高。文中說:自戴震出,局面爲之一變,『震始入四庫館,諸儒皆震竦之,願斂衽爲弟子。……震爲【孟子字義疏證】,以明材性,學者自是薄程朱』[63]。在戴震之前,雖然已有吳派和宋學分庭抗禮,但無力排擠宋學。只有等到戴震出,才易轉漢、宋乾坤,漢學取代宋學,走上鼎盛。民國以後,章太炎的學術思想走向漢宋調和,戴震一度被他看作是漢宋兼采的代表――江(永)、戴(震)師生學兼漢宋[64],徽州之學『由宋學而兼漢學』[65],甚至被歸入宋學家陣營,『戴震,則實爲宋學家,非漢學家也』[66]。皖派也不再是漢學的典型。
    爲了調和漢宋之學,在【@⑥漢微言】中,章太炎竭其所能把戴震打扮成朱熹的傳人。一是稱戴震『斥理欲異實之謬』遠本於老、荀,『近本羅氏』,『羅整庵始言天理即在人慾之中,氣質之性即義理之性』。羅氏即羅欽順,號整庵,因承朱學而力攻王陽明,被視爲朱學犄角。章太炎以之作爲溝通朱、戴的中介。實際上,羅氏主理氣一元論,與朱熹的理氣二元論並不相同。二是說戴震『補正毛鄭詩,頗采朱子集傳,其文中或尊稱爲朱子,明其推重朱氏』。綜此二者,章太炎得出結論說:『東原之術似不與朱氏相入,而觀其會通,則爲朱學之幹蠱者,厥維東原。』[67]『戴氏不過形似漢學,實際尚含朱子的臭味。』[68]章太炎僅據戴震曾引用過朱熹的話,就稱二人有所『會通』,實是誇大之辭。章太炎晚年主張漢宋調和,有意拔高理學,貶低漢學,因此,他對戴震的評價相對降低。
    綜上所述,章太炎爬梳整理清代漢學史、評點清儒得失,時有新義,但在個別問題上由於過分拘執於滿漢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研究的客觀性。(作者:張昭軍)


【參考文獻】
    [1][15][27]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31~33.4.
    [2]劉師培.近代漢學變遷論[A].劉申叔先生遺書・左{圖}外集[C]卷九.
    [3]參見朱維錚.晚清漢學:『排荀』與『尊荀』[A].求索真文明[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34.
    [4][7][11][12][39][43][45][48][63]章太炎.清儒(重訂本)[A].章太炎全集(三)[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56.155.155.158.156.156.156.157.
    [5][6]章太炎.學隱[A].qiú@①書(初刻本)[C].章太炎全集(三)[C].111.
    [8]章太炎.說林下[A].章大炎全集(四)[C].119.
    [9]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J].制言,第25期.
    [10]章太炎.學隱[A].檢論(卷四)[C].章太炎全集(三)[C].481.
    [13][14][16]章太炎.漢學論下[A].章太炎全集(五)[C].23.21.23.
    [17]歸莊.與顧寧人書[A].歸莊集[C]卷五.
    [18]顧炎武.與黃太沖書[A].顧亭林詩文選[C].北京:中華書局,1959.238.
    [19][33][36]章太炎.衡三老[J].民報,第9號.
    [20][22][25][68]章太炎.國學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90.190.190-191.28.
    [21]參見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71.
    [23]章太炎講,金震錄.講學大旨與孝經要義[J].國學論衡,1933,第2期.
    [24][26][40][44][46][47][49][65][66]章太炎講,柴德賡記.清代學術之系統[J].師大月刊,第10期.
    [28]皮錫瑞.經學復盛時代[A].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341.
    [29]章太炎.五朝學[A].太炎文錄初編(卷一)[C].章太炎全集(四)[C].77.
    [30][31]黃宗羲.明夷待訪錄[A].黃宗羲全集[C]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0.3.
    [32]章太炎.冥契[A].qiú@①書(重訂本)[C].章太炎全集(三)[C].29.
    [34]章太炎.非黃[A].太炎文錄初編(卷一)[C].章太炎全集(四)[C].124-129.
    [35]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56.
    [37]章太炎.序種姓上[A].qiú@①書(重訂本)[C].章太炎全集(三)[C].172.
    [38]章太炎.王夫之從祀與楊度參機要[J].民報,第22號.
    [41][64]章太炎批註,見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M].長沙:嶽麓書社,1986.49.5.
    [42][51][52][53]吳承仕藏.章炳麟論學集[C].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347.347.349.347.
    [50]李慈銘.戴氏遺書序[A].越縵堂讀書記[C]八.
    [54]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七)[C].清光緒丁丑年刻本.
    [55][67]章太炎.@⑥漢微言[C].56―57.56.
    [56][57][58][59]戴震.戴震全集(一)[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2.11.159.209-210.
    [60][62]章大炎.釋戴[A].太炎文錄初編(卷一)[c].章太炎全集(四)[c].122-123.123-124.
    [61]章太炎.@⑥漢昌言[C].13.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九右言
    @②原字上十加冖中田下足去口
    @③原字左黑右宛
    @④原字左忄右曷
    @⑤原字左土右恭
    @⑥原字上艹下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