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0|回覆: 0

[國學灌水] "工作報告達人"李鴻章的奏摺功夫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1-15 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網
20111114161935247.bmp

奏摺是高級官員給朝廷的"工作報告"、請示和建議,稍稍重要之事,臣屬都要向朝廷"匯報請示"。然而,皇帝每日要披閱大量奏摺,所以奏摺不能太長,或者說要儘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數都是國家、地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大事,其中不少又與上折者個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關,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陳明原委、說透道理,委實不易。可以說,奏摺中的每一個字都十分珍貴,都不能"浪費",端的是"一字千金"。如何寫奏摺、廣而言之下級 如何向上級"打報告",確實大有學問。
例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兩江總督曾國藩上了一道【參翁同書片】, 指責曾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對曾參與地方鎮壓捻軍、但後來又割據一方抗清的苗沛霖處理不 當、棄城而逃、謊報軍情等數條罪狀,要求朝廷嚴懲。
此折一上,朝野震動。因爲翁同書的父親翁心存曾入值上書房達二十餘年,咸豐皇帝、恭親 王等道光帝的幾位皇子都是他的學生,歷任工部、吏部尚書;翁同書的兩個弟弟翁同爵、翁同也是大名鼎鼎。翁家權位如此之高,竟有人斗膽敢"參他一本",焉能不朝野 震動?
以翁家權位如此之高,要參奏翁同書,曾國藩也不能不格外慎重,所以要自己的幾位幕僚各起草一份備選。在幾份稿本中,他獨獨選中了此時還是他的私人幕僚的李鴻章之稿。事實證明曾國藩所選不錯,如此重要之折,李鴻章只以區區不到六百字便 將事情"搞定",迫使本來有心回護翁同書的朝廷只得"比照統兵將帥守備不設,爲賊與掩襲,以致失陷城寨者斬監候律,擬斬監候"。
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先生認爲,此折表明李鴻章寫折的本領比其師曾國藩"還要辣"。據說曾國藩曾經讚賞李鴻章說:"少荃天資於公牘最近,所擬奏咨函批,皆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知。"因此,曾國藩在軍情緊急之中要李回鄉組建"淮軍" 援滬、使其得以開始經營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就在李爲曾寫了【參翁同書片】幾個月後 ,曾又推舉李爲舉足輕重的江蘇巡撫。早想建功立業卻屢受挫敗因而大發"昨夢封侯今已非 "之嘆、以"書劍飄零舊酒徒"自嘲、在無奈之中托人介紹才加入曾國藩幕府的李鴻章,終於志得意滿,從"替別人"寫折變成"爲自己"寫折,其一生事業,便由此"隆隆直上"。
從一介書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動盪時代特有的風雲際會,更有李鴻章本人的通權達變、審時度勢。這種歷史風雲與老謀深算,當然也反映在他給朝廷的奏摺中。
從1862年任江蘇巡撫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來李鴻章一直位高權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摺。他的精於權謀與"寫摺子"的本事,在其奏摺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在不少有關國家大政及一些與他本人利益相關的事情上,他與朝廷的主張並不一致,但多數情況下,他卻都能迂迴曲折達到目的,並在奏摺中列舉種種理由說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張。
更重要的是,由於參與大量國家、地方政務與機要,李鴻章的奏摺內容自然涉及方方面面,透露出晚清政治、社會、經濟的重要信息。僅從本書所評點的奏摺中,即可看出:清政府在 1861年其"基本國策"如何發生重大變化,使其"死裡逃生",又贏得幾十年時間;他怎樣以自己十分得意的"痞子手段"控制洋人的"常勝軍"、使其爲己所用鎮壓太平軍卻又不致 尾大不掉、失去控制,利用與控制之間反映出清政府與列強間的複雜關係;他在對外交涉中 的是是非非,既有據理力爭,更有忍讓妥協;他怎樣衝破重重阻力,"遇到紅燈繞道走"想 方設法修鐵路、架電線、造輪船、派留學生直至支持"商辦"企業,艱難推進洋務運動;曾、李在與朝廷的博弈中爲了地方、自己利益彼此的私下商議、協調與呼應,表明了地方勢力 在晚清的崛起;晚清政治的腐敗,統治者的顢頇無知,奏函中更是反映得淋漓盡致……
奏摺當然全是冠冕堂皇的文字,對奏摺的點評、研究,除了分析其寫作行文的"技巧"外,更有意義的是要透過奏摺的"文本"分析隱藏其後的具奏者的真實意圖、見識、水平甚至其脾性才情,分析它的時代、社會背景與意義。所以,"奏摺中的歷史"往往比只有"結果" 而缺乏"過程"的"史冊中的歷史"更加生動、豐富,給人的歷史感受更加深刻。與奏摺相比,信件通常更少修飾。如果說奏摺更多"台面"上的東西,信函則更多"台下"的活動,寫信人的思想、真實意圖往往表現得更加直接,是了解歷史人物及其時代、社會背景的另一個重要渠道。因此,本書也對李鴻章給曾國藩、總理衙門、海軍衙門的一些重要信函作了分 析點評。目的依然是期望通過"奏""函"兩相對照,人們能對其人其事,對衰世忠臣在大 變動時代依然竭力掙扎、力圖維持一個一直在風雨飄搖中的腐朽政權的那種無奈心境與悲涼 命運,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狀況的了解更加深刻、詳細、生動。
李鴻章死後,梁啓超寫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他的 "才"、"識"、"遇",其實也就是他"個人"與那個激烈動盪的時代、與那個江河日下的王朝的關係,這些,也生動地反映在他的奏函之中。
(本文摘自【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雷頤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來源:人民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