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4|回覆: 0

[國學灌水] 監牢的皇帝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10-27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長安天牢裡的劉病已是一名欽定的死囚。他這輩子連平平安安做個老百姓都是奢望,卻鬼使神差地成爲皇帝。劉病已登基後改名劉詢,史稱漢宣帝,被譽爲西漢王朝的『中興之主』。這個原本與皇位絕緣的孩子,最後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說他是『長安牢獄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監獄中成長的皇帝,還有人根據劉病已的事跡編寫了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烏龍闖情關】。劉病已是怎麼做到的?經歷了什麼樣的傳奇?所有的一切都得從公元前92年、漢武帝末年的長安城說起。 


    那一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丙吉迎來了自己政治命運的重大轉機。丙吉自幼學習律令,曾經擔任過魯國的獄吏,因有功績,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監(廷尉的高級助手,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官)。遺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職,僅僅需要政績是不夠的。丙吉顯然不適應中央的複雜關係,不久因涉案受到株連,罷官出京,到外地去擔任州從事(封疆大吏的高級助手)。 


    現在丙吉毫無徵兆地接到調令回長安任職,儘管滿懷疑惑,但也趕緊收拾行囊回京。
 

    這一年,長安城內發生了『巫蠱之禍』。這場大禍發生在年老的漢武帝和並不年輕的衛太子劉據之間。劉據因受敵對勢力和佞臣們的誣陷,爲父皇漢武帝所疑。他懼禍而被迫起兵討伐江充,兵敗被迫自殺。其母、 


    武帝皇后衛子夫也隨之上吊自殺。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喪失了清晰的判斷力,嚴令深究衛太子全家及其黨羽。衛太子全家被抄斬,長安城有幾萬臣民受到株連。許多京官被削籍爲民。因『巫蠱之禍』案情複雜,涉案人員極多,加上許多京官本身又受到株連,因此朝廷從地方抽調辦案人手。丙吉因爲擔任過廷尉右監,與本案沒有牽涉,因此被調回長安參與案件審理。 


    在政治高壓和白色恐怖之中,所謂的案件『審理』完全是一句空話。一切都已經被定性了,丙吉等人的工作實際上就是貫徹上意、完成程序、懲罰犯人。具體到丙吉的任務,則是主管長安的監獄。 


    長安的天牢中有一個剛滿月的嬰兒,因爲受『巫蠱之禍』的株連被關入大牢。他就是衛太子的孫兒,漢武帝的曾孫。衛太子劉據納史良娣,生下了史皇孫劉進。皇孫劉進納王夫人,生下了這個嬰兒,稱爲皇曾孫。小嬰兒剛出生就遭到『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等親人都遇害身亡。小嬰兒尚在襁褓之中。政敵們不知道如何處置他,就將他關在大牢中等待命運的審判。 


    盡職的丙吉在檢查監獄時發現了這個小皇曾孫。當時的嬰兒經過長期的啼哭,又長期缺奶,早已是奄奄一息。善良的丙吉於心不忍,就暗中在牢房中找了兩個剛生育還有奶水、人又忠厚謹慎的女犯人(一個是淮陽人趙征卿,一個是渭城人胡組)輪流餵養這個嬰兒。丙吉還給小嬰兒找了一間通風、乾燥的牢房,提供了冷暖適中、物品齊全的條件。 


    在接下去的幾個月里,丙吉每月得到俸祿,就先換來米肉供給牢房中的小皇曾孫。他堅持每天檢查嬰兒的生長情況,不准任何人驚擾孩子。有時候,丙吉實在太忙或者生病了,也派家人早晚去探望小皇曾孫,看看被褥是否燥濕、飲食是否得當。然而監獄中的條件畢竟惡劣,剛出生的皇曾孫經常得病,甚至數次病危,丙吉都及時地命令獄醫診斷,按時給孩子服藥,才使孩子轉危爲安。丙吉的俸祿原本就不寬裕,現在又要照顧一個體弱的嬰兒和兩位奶媽,但他總是先想著嬰兒,精心照料。如果沒有丙吉無微不至的照顧,小皇曾孫早就死在獄中了。兩位犯罪在監的奶媽也將小皇曾孫視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就這樣,可憐的孩子在獄中竟然奇蹟般87地成長了起來。 


    當丙吉在監獄中細心照顧尚是犯人的皇曾孫的時候,監獄外的『巫蠱之禍』還在繼續,連年不絕。小皇曾孫已5歲了,還沒有離開過監獄的高牆。丙吉覺得將孩子終身養在監獄中終究不是辦法,就試探著請高官貴族收養這個孩子,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當時的高官顯貴們一知道孩子的來歷,都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收養。沒有辦法的丙吉只好繼續照顧著小皇曾孫。 


    在小孩子一次大病痊癒後,丙吉看著體弱多病的小皇曾孫,替他起名爲『病已』。意即孩子的病已經全好了,以後再也不會得病了。這個孩子於是就叫做了『劉病已』。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生了重病,往來於長楊、五柞宮殿之間調養。有人想在漢武帝病重間再次興風作浪,指示看風水的上書說長安監獄中有天子氣。多疑的漢武帝竟然派遣使者命令官府說,關押在長安監獄中的犯人,無論罪行輕重,一律殺之。老皇帝希望通過這樣決絕的做法來掃除一切對自己權力的威脅。 

        來源:網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