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顏淵篇之樊遲問仁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白話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問什麼是知。孔子說:『知人。』樊遲聽了不明白。孔子說:『舉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變得正直。』 樊遲退下去,遇見子夏說:『剛才我去見夫子請問什麼是知,夫子說「舉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變得正直」,是什麼意思啊?』子夏說:『這句話意涵豐富啊!舜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選出了皋陶,不仁之人就遠離了。湯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選出了伊尹,不仁之人就遠離了。』
注釋 愛人:泛愛眾。【註疏】:『泛愛濟眾是仁道也。』張栻:『仁者,視萬物猶一體,而況人與我同類乎?故仁者必愛人。』 問知:知同『智』。【註疏】:『(知人)言知人賢才而舉之是知也。』 達:明白,知曉。 舉:舉用。 直:正直之人。 錯:同『措』,放置。 諸:兼詞,之於、之乎。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指正直之人,枉指不正直之人。選拔直者放在枉者之上,能影響枉者變為直者。錢穆:『其人而直,則非可正之以是,惡可導之於善。』 退:從老師處出來。 鄉:同『向』,前時、以前。 何謂也:說的是什麼呢。錢穆:『樊遲仍有未明,故再問於子夏。蓋孔子所謂『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仍有所未達。』曾氏:『遲之意,蓋以愛欲其周(無所分別),而知有所擇(有分別),故疑二者之相悖爾。』 富哉言乎:此謂孔子之言涵義豐富。 有天下:治理天下。 皋陶、伊尹:正直的賢臣。陶,音遙。李炳南:『舜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皋陶為士,不仁之人由此遠矣;湯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伊尹為相,不仁之人由此遠矣。』 不仁者遠矣:遠,遠離。 錢穆:『一說:不仁者遠去,言皆化而為仁,即所謂能使枉者直,是孔子仍兼仁知言之。或又曰: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如堯、舜、禹、湯之為君,乃能盡用人之道,故言前史選舉之事,此即【春秋】譏世卿之義。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賢。樊遲生春秋之世,不知有選舉之法,故子夏以此告之。』
先賢註疏 李炳南曰:此章記樊遲問仁問智。 劉宗周曰:觀遲之在孔門雖資稟之鈍,然亦務實者,故凡遲之所疑者,在他人則亦忽而不之疑也,其於師友之際問辨之,不置如此。子夏聞夫子之言而富之,舉舜湯之事以擴其心於此,蓋可見知人之為大矣。 尹氏曰: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如樊遲之問仁知也,夫子告之盡矣。樊遲未達,故又問焉,而猶未知其何以為之也。及退而問諸子夏,然後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則必將復問矣。既問於師,又辨諸友,當時學者之務實也如是。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仁知也。樊遲未曉達知人之意,故孔子復解之,言舉正直之人而用之,廢置邪枉之人(按:應是以直者加於枉者之上),則皆化為直,故曰『能使枉者直』也。樊遲雖問舉直錯枉之語,猶自未喻,故復問子夏也。子夏言舜、湯有天下,選擇於眾,舉用皋陶、伊尹,則不仁者遠矣,仁者至矣,是其能使邪枉者亦化為直也。 包咸曰: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皆化為直。(按:不須廢置枉者,只需將直者放於其上。) 朱子曰: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遲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事,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不仁者遠,言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不仁者,若其遠去爾,所謂使枉者直也。子夏蓋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 鄭汝諧曰:遠,非舜湯遠之也。仁者在上,不仁者自無所容。其革而化也,皆若遠去也。選眾而舉賢,智也;舉賢而使不賢者化,仁也。 程子曰:聖人之語,因人而變化。雖若有淺近者,而其包含無所不盡,觀於此章可見矣。非若他人之言,語近則遺遠,語遠則不知近也。 徐英曰:知是人中之分別,若愛人而不知人,則物或失其所,故知人所以成仁。樊遲不達此旨,謂知且防仁,故以為問耳。遲之為人,蓋務多方,或輕本而重末,他日請學稼圃,孔子責之;又問仁,孔子告以恭敬。皆分別次第以教之。 【論語發微】曰: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堯舜禹湯之為君,而後能盡用人之道,以垂百世之法,故言選舉之事。 【群經義證】曰:【漢書·王吉傳】:『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用皋陶、伊尹,不仁者遠。』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即選於眾也。皋伊皆非出自世胄,舜之揚仄陋,湯之立賢無方,率是道也。 【論語講要】曰:當春秋時,由於卿大夫世襲,舉直錯枉之法不行,有國者宜以不知人為患,故子夏述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不用世襲,而用選賢,以明大法。 【松陽講義】曰:觀於後世,因舉錯(措)而紛紛多事者,不可勝數。漢之黨錮,宋之元祐,皆由小人不肯俯首屈服於君子,以至激成禍變。樊遲此語,亦切問也。然不知此要看舉錯何如耳。舉錯而稍涉於意氣,則不惟不能化人,而或至於生變;舉錯而一出於大公,則不但不憂其不服,而且可立見其革心。 唐文治曰:此章為千古仁知之名言,即為千古選舉之標準。後世言選舉者,盍三復聖賢之言? 【附錄】 蔡謨曰:今之能使枉者直,是化之也。不仁之人感化遷善,去邪枉,正直是與,故謂遠也。 【左傳】引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 【論語義疏】曰:遠是遠惡行,更改為善行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發微】【論語大義】【論語意原】【論語會箋】【論語學案】【左傳】【群經義證】【松陽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