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浪博客 文/越楚
竹林七賢圖
在南京西善橋太崗寺南朝墓出土的拼鑲磚畫中,『竹林七賢』與春秋隱士榮啟期皆席地而坐,神態各異,其中的阮籍身著長袍,左手置於皮褥,右手靠在嘴邊作『吹哨』狀。
南朝離魏晉尚不遠,磚畫中所描繪的人物風貌大抵信而有徵。
事實上,當年不拘禮法的魏晉名士,確實大都愛好在山野林間引吭『吹哨』,美其名曰『長嘯當歌』。
『吹口哨』古稱『吟嘯』,其俗較古老,【詩經】中便有『其嘯也歌』、『嘯歌傷懷』等描繪,但多爲女子因憂怨而嘯,以此來消除心中的不平之氣。
在古代的一些祭祀儀式上,則給嘯蒙上一層神秘的巫儺色彩,即用長嘯之聲給亡靈招魂或祈天降雨。
大概至東漢時,嘯進入文人墨客的生活圈,其嘯聲已由原始的『吹口哨』演化成旋律優美的雅音。
【後漢書】說侍中向栩『恆讀【老子】,狀如學道,不好語言,而喜長嘯』。
魏晉時期,『吹哨』便成爲名士們的一種雅好,乃至『長嘯當歌』成爲魏晉名士的一大風度。
據【世說新語】記載:謝安隱居東山時,曾攜友人臨海觀潮,風起潮湧之際,友人們興奮地唱歌吟詠,而謝安則『吟嘯不言』,用一段長『口哨』表達內心的愉悅。
東晉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登臨江陵城南樓,在作賦前『吟嘯良久,隨而下筆。』
【晉書】記載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聽聞吳中一士人家有一片好竹林,便專程驅車前往觀賞,進入竹林,先是一番吟詠,繼而就長嘯不止。
敢於在大庭廣眾下『長嘯當歌』,反映出魏晉名士超凡脫俗的一種孤傲清高心態。
正如陶淵明【飲酒詩】所吟誦的『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魏晉名士的長嘯無疑是一門高雅的藝術,體現著作爲一個名士的風度。
西晉成公綏作有【嘯賦】,記載嘯的發聲是『觸類感物,因歌隨吟』,『音韻不恆,曲無定製』;其嘯音是『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
按成公綏的說法,這魏晉名士之嘯似乎跟玄學有所牽涉,故在當時更顯其魅力。
古籍中記載阮籍的長嘯『與琴聲相諧』。可見阮籍應該是長嘯大師,但比阮籍更擅長嘯的是人稱『仙君』的隱士孫登。
據【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曾經在蘇門山遇見孫登,便與他商討開天闢地之理和養性練氣之術,誰知那孫登一概不作應答。無奈的阮籍就長嘯一聲離開了。
走到半山腰,阮籍聽到一種好像傳說中鸞鳳鳴叫聲迴響於山谷間,再細聽之卻是孫登在遠處的長嘯聲。
阮籍似乎在這嘯聲中有所頓悟,回家後即寫出一篇【大人先生傳】,對當時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圖官圖名圖利』之心態頗多挖苦之詞,併入木三分地形容『正人君子居於世間,與虱子藏匿於褲子裡又有什麼不同呢?』
阮籍藉此表達自己『長嘯當歌』的胸襟與志趣。
來源:新浪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