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2、皇位密建制的建立與太子之廢
康熙並沒有吸取努爾哈赤的教訓,結果是兩立兩廢太子(嫡長子胤i),滿清歷史上第三、第四次預立嫡長子的嘗試歸於失敗。
歷史在這裏似乎已走進了一條死胡同:仿照漢族預立太子的路明顯走不通,沿用滿洲傳統的貴族會議推選皇帝(大汗)的方式又極易觸發內亂,到底怎樣才能實現皇權順利繼承?難道真得無路可走了嗎?……
然而,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雍正皇帝大膽改革,銳意創新,終於以他巨大的智慧和勇氣,解開了歷史的死結,走出了一條開天闢地的金光大道――皇位密建制。它吸收了滿漢兩族的優點,又摒棄了各自的缺點,同時保證了繼承人的素質和繼承的穩定,近四千年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從此可以兼得。
(1)繼承人的選擇標準
『皇位密建制』繼承了滿洲『立賢不立長』的優良傳統,摒棄了漢族幾千年來不論賢愚,一律按固定順序繼承的缺點。在漢族心目中不可觸犯的天條――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被滿洲人推翻了。有兩件事說明了嫡長繼承在滿洲君臣眼裏不被重視的程度。順治臨終前考慮皇位繼承人時,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他的堂兄弟,而不是他的兒子們,因為後者年幼不能擔當治理國家的重任。當他最終接受太后和大臣的勸告,決定從皇子們中選擇時,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選擇了已出過天花的六歲的玄燁,另一位年長的皇子因沒出過天花有早夭的危險而被放棄[41]。滿洲貴族對嫡長繼承的態度也與順治差不多,當雍正公佈他的皇位密建計劃,命『諸王大臣其共議之』[42]時,竟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對比明朝君臣為維護嫡長繼承不惜一切的架式,可知這項改革在漢族皇室來說是絕不可能的。而滿洲之所以能夠如此,原因在於他們剛剛脫胎于氏族部落社會,原始的民主制的影響還在,長幼尊卑觀念還不強烈,身份等級制度還未鞏固。
等級制度的打破,平等競爭的引進,使皇子們迸發出巨大的活力。由於無論『嫡、庶、長、幼』都有繼位的可能,必然促使皇子們平時『注意檢點言行,有所克制,害怕失去可能當選的機會』[43],同時也『能起到激勵上進的作用』[44]。平等競爭的結果是使皇室的整體素質保持在較高的水準,最後無論誰能當上皇帝素質都不差,這樣一種『高個子裏面拔將軍』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賢能』不能預見的困難。
平等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接班人的培養的問題。如果不給皇子們在實際政治中鍛煉的機會,只養在深宮,將來治理好國家的可能性極低,禍國殃民的概率極大。但皇子們有了辦事的機會又會趁機抓權和拉幫結派,容易導致內訌。現在實行了『擇優錄取,競爭上崗』,皇子們只要好好努力就有希望,走邪門歪道的概率大大降低。
(2)選擇繼承人的決定權
採用了漢族由老皇帝一人欽定的方式,摒棄了滿洲由貴族會議協商決定的傳統,消除了貴族會議如果達不成共識可能帶來內亂的危險性。
(3)繼承人的繼位方式。
『皇位密建制』借鑑了滿洲貴族會議一經達成協議、被推舉人『立即繼位』的優點,規定僅在老皇帝去世前後才公佈繼承人姓名並立即繼位,實際是取消了漢族的『太子』這個位置。
經驗證明,設立太子容易產生4個弊端:A、容易產生儲權與君權的衝突;B、容易產生太子與其他皇子的衝突;C、太子本人容易不求上進,耽於享樂,即所謂『但恐儲位既正,人性易驕,即自縱逸,不勤於學,浸有失德』[45];D、臣下為求日後升遷,必然對太子阿諛奉迎,結黨營私。
設立太子的目的無非是事先確定候補皇帝,等老皇帝死後不至於產生動亂。『皇位密建制』規定寫繼承人姓名於密旨,一旦老皇帝去世立即公佈的辦法,也能達到這種效果,而且避免了以上提到的負面作用。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沒有了『太子』這個過渡階段,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直接即位,落選者中就算有不服的,也沒有時間、機會再爭奪皇位了,也就避免了動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