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0|回覆: 0

[史學] 歷史的真相存在嗎?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2-29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口述歷史如何保證真實性?文化評論人劉仰28日在【我的抗戰Ⅱ】新書首發式上表示,100%的歷史真相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時間會消磨掉很多東西。通過多人、多視角的敘述,會更接近真相一些。
由崔永元擔任總策劃的【我的抗戰】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挖掘、記錄抗戰親歷者的口述歷史。28日下午,該團隊主創人員攜新作【我的抗戰Ⅱ】亮相新書發布會。
口述歷史如何能夠保證真實?
近年來,國內出版了不少口述史方面的圖書。但影響口述真實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口述者的記憶、人格、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以及口述時的環境、情緒、對採訪者的信任程度和對口述後果的預判等諸多方面。也正因為如此,關於口述歷史是否能保證真實性的爭論,一直存在。有人認為口述史料比文字史料的失真性更強,甚至還有人認為口述史只是類似民俗、神話一類的資料。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左玉河此前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口述訪談中純粹的中立和不介入是不可能的。要求受訪者所講的一切都符合『客觀事實』,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受訪者有記憶上的局限,更要求訪談者和整理者大膽介入,用相關文獻的補充與互證口述史料,糾正受訪者記憶的失誤。
以年輕人為主要班底的【我的抗戰】團隊,又是如何在製作過程中判斷受訪者講話的準確性,並做糾正,進而還原歷史的呢?
擔任總策劃的崔永元曾表示:『我們做紀錄片,就是想儘量把真實的歷史告訴大家。但你問我什麼是真實的歷史,我也不知道。歷史只有在那一瞬間的時候是真實的,我們只能儘量還原歷史,排除和避免差異。所有做歷史研究的人都是在想辦法靠近真實,但沒有一個人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已經了解了歷史真實。』
【我的抗戰】總導演曾海若28日表示,團隊中的記者要最大程度上去了解受訪者當年做某件事情的定位,至少得通過各種各樣的判斷來甄別他說的是對還是錯,『一定得有』。
曾海若表示,受訪者不能提供準確信息的時候,有很多原因,比如記憶問題、個人考量以及環境影響等。有些老人說着說着就像電影情節了,『並不代表着有意說假話,他真的是這麼認為的』。
『我們的記者已經基本上變成專家了,經常糾正他們的話。但是這種也未必能夠避免,只能儘可能減少這種誤差。』曾海若說。
【我的抗戰Ⅱ】目前在網絡上已經有視頻可以觀看。中新網記者發現,在片中除開歷史背景資料外,主要是受訪者講述的畫面,很少保留採訪者提問的環節。
依照這樣的處理方法,觀眾如何得知講述者當時的語境?是否會給出相對不完整的信息?
曾海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表示,(這種處理方式)和節目樣態有一定關係。他說:『節目相對節奏比較快,可能會需要流暢一些。在一些典型的時刻,我們也會把記者的提問保留下來,但是不太多。』
曾海若表示,有些時候老人記錯了,記者會去糾正,這些不會大量保留在片子中。而且在提問過程中,『往往不會得到大多數正常的反應,老人可能要繞半天』。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老人很多的東西並不是我們問出來的,就是實際上很多的回憶是當老人進入到某種情景之後逐漸閃現出來的』。

劉仰:100%的歷史真相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曾創作【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超越利益集團】的文化評論人劉仰當天也到場助陣。
劉仰認為,以往描述歷史時宏大敘事比較多,現在口述歷史等關注個體命運的視角越來越多,但『這個現象不能完全解釋為過去不重視(個體)』。而且即使從個人角度關注歷史,在戰爭正義與非正義等大的概念上『應該還是要有把握』。
談到口述歷史的問題,劉仰認為,在世界各國歷史早期,基本上是口口相傳的。口述歷史在經過幾代人的傳遞之後,其實跟歷史真相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這些老人在重述故事時,我敢打賭,很多已經被修飾過了』,劉仰說。
劉仰在回答中新網記者提問時還表示,『有的時候大家對真實的概念有偏執的要求。100%的歷史真相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時間會消磨掉很多東西。』
那麼如何才能更接近歷史真相?劉仰說,『一個人單方面去說,會存在失真性。如果多人、多視角的敘述,離真相就會更接近一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抗戰】採訪了幾百個人,能夠在比較大的程度上修正個人的失真,達到一種相對的真實。
『但是這個相對的真實是否就是100%的歷史真實?如果我們有一種極為苛刻的要求的話,可能它依然也不是。』劉仰這樣說。(張中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