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5|回復: 0

[史學] 微子封建考(8)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1-12-14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文化
三 成王大徙封与宋国之立


    武王伐纣后的第二年去世,武庚与三监联合叛周。结果引起周公成王大举东征,并对东方的统治政策进行调整,一改武王获有“天命”便放马南山的做法。这一切直接影响了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对于殷民族的统治措施,也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诸多方面。单就对于殷民族的影响而论,东征以后,殷民族分崩离析,与前此统一于宗子武庚的领导根本不同。粗略地说,东征以后殷民族以五种方式析分各处:一是被称“殷顽”者迁于成周,置于周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二是分配到各国成为被统治者,如鲁国分有殷民六族,卫国分得殷民七族等;三是滞留在郑、曹、祭、温、胙、郐(后来的郑)等中原国家中的下层民众;四是逃散于四方者,尤其是随武庚北逃以及与淮夷一起南下者;五是集中于宋国的,由微子后人统治,以守殷祀。周王朝一方面析分殷民族于各处,另一方面将周族人等大批东迁,充实东方的统治力量,如封建卫、鲁、齐、燕等国于东方。这些诸侯国原本封在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南部等地,现在则大批迁往原殷民族及夷人较集中的东部以至海滨。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曾罗列了20余国徙封的例子,陈《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进一步提出有71国之多,周初姬姜两姓有名的国家几乎都在迁徙之列。周对于为伐纣做出过贡献的微子这一支也不能放心,向东迁徙的不少诸侯国实则为了包围、监控宋国,防止再出现叛乱。杨宽指出,周“分封许多诸侯对宋形成内外两个包围圈,从它的西、北、南三面加以监督。”内层包围圈主要是异姓诸侯,在宋的西北有姒姓的杞、赢姓的葛;在宋的西南有u姓的鄢,姜姓的许,传为神农之后的焦。宋的外层包围圈主要是姬姓诸侯,北方有曹、郜、茅,西南方有蔡、沈等国。(注:参见杨宽:《西周史》,第386―387页。)这就是周公成王分封姬姓诸侯的实际用意,他们占据肥沃土地、战略要地以及交通要道。不仅如此,“有时把异姓诸侯放在扩张有困难的地区附近,姬姓诸侯在后方,采取确保交通路线的方针”(注:伊滕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江蓝生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0页。)宋国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处于扩张困境中的国家。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宋国东有空泽,南有逢泽,东北是蒙泽,蒙泽以北则是上文说到的大泽孟渚,西南方为泓水,北边近于曹,而杞、葛则在其西北。宋国唯一开拓发展的地方就是东南方,而这里是少有人居住的水网薮泽之地。徐偃王到中原,要在陈、蔡之间开沟而过,吴王夫差北进,要在宋、鲁之间开运河前进。可见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几乎没有外向发展空间的所在。只是湖泽沟薮逐渐干涸后,宋才有所发展,西周时不能有所作为可以想见。对于周王朝来说,封宋仅仅只是存其祭祀而已。迁微子后人于商丘,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出地方给曹国。据《曹世家》,曹于武王时已封于定陶。实际上武王时所封之曹更可能是《左传》闵公二年所说卫戴公“以庐于曹”的卫曹,在今河南滑县与濮阳之间。这个曹,《管子・小臣》、《水经・淇水注》、《汉书・地理志》作曹,《列女传・许穆夫人》、《易林・噬嗑之讼》、《诗经・泉水》则作漕。封叔振铎于曹,正是占有要地,和三监一道监视武庚。成王迁于定陶,占据西方与“大东”、“小东”(注:傅斯年:《大东小东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册,1930年。)往来的通道,其南直逼于宋。宋之南迁虽数十里,其意义则大不同,不仅使殷人让出交通要道,也使其迫近于水泽之乡,无法扩张,不能再对周之统治构成威胁。


    关于曹国早期的情况,这里虽然只是推测,但与当时徙封的形势相契合,也能解释曹之国名的来历。武王伐纣封建姬姜二姓有功之人,郑州(管)以东只有曹国,(注:曹县东城武县有地名郜,旧注多认为是郜国所在,杨宽认为此郜乃周武王所封。参见氏著:《西周史》,第127页。杨说只是推测,没有实据。)广大的东方不是殷商族人,就是狄戎夷人的天下,置曹于定陶,处于东方诸族之中也不可解。若在河东的卫曹,处古黄河之滨,是大东与小东交通的战略重地,则监视殷都甚便。


    从以上所述周之徙封形势与宋国所处位置来看微子之侄稽的称名宋公,我以为更容易明了宋之封必不是微子,而是其后人,郑玄所谓“周公更封而大之”也是有充分根据的,只是更封者非微子而是其侄稽而已。


    商朝末年,纣王暴政不得人心,周族乘机发展起来。微子启等殷贵族为使殷族不被夷灭,祖先得以血食,纷纷投奔周,助其伐纣,企图得到周王的谅解,以达其“自献于先王”的目的。古人以祭祀事大,存其族的具体表示就是能祭其祖,故而不惜一切成全之。微子去商投周时年已在耄耋,武王伐纣后置于孟渚之滨,既是安抚也是保护,不久老死其地。纣子武庚不愿臣周,复又起事,三年后败北。周公成王改变了以往的统治政策,分崩离析殷族,层层包围宋国,只让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掌其先祖之祀,命为宋公。宋之宗邑不在国都商丘,微子兄弟不称宋公,稽第一个称名宋公,以及微子死于薄邑而不是宋国都,所有这一切都已暗示微子不曾封宋。但是,因为孔子说过微子是仁人,(注:说微子仁人,也有不为然者,如《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对应侯言有:“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只是后来影响甚微。)《管子》、《孟子》(注:《管子・宙合》云:“故微子不与于纣之难而封于宋,以为殷主,先祖不灭,后世不绝,故曰大贤之德长。”《孟子・公孙丑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也说他是大贤德长之人,他和周人联手倒纣的事,儒家之徒便讳言之,因而其去纣后的作为也就视而不见。此事不明,则其“存殷之祀”之心不能落实,宋初之史实也就隐晦不明。现代学者多忙于考古文献的整理、研究,而宋国出土的铜器文物很少且直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早期的,这也影响了对于宋初之史事的关注,是以近些年来出版的一些研究周初封邦建国的论著,对微子之封多是一笔带过,加之有关于当时情况的文献记载大多模糊不清,只有《史记》所述整齐有序,是以也多误从《史记》,相信成王封微子国于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