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雍和宮網站 乾隆年間乃至乾隆之後的整個清朝,雍和宮不論從建制、規格以及影響方面都堪稱內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這不僅表現在它有嚴格按照藏傳佛教理論創建的四大扎倉僧院,通過四個僧院的系統學習,僧人不但學到了較為全面的宗教知識,又掌握一定的藏文化知識,成為清朝中央政府振興黃教的骨幹力量,他們既可以返回故地即內、外蒙古宣傳佛教教義,也可以通過他們在京所受的宣傳教育參與處理蒙藏地區的民族、宗教事務,成為乾隆處理蒙、藏事務中一支得力而又強大的力量。不僅如此,雍和宮還有自己的佛倉,即大活佛的住所。乾隆皇帝總結清朝開國以來與藏傳佛教交往的經驗,更是深深懂得培養一批與朝廷有密切關係、在藏傳佛教界有崇高威望、在蒙藏地區有重要號召力的轉世活佛的必要。從雍和宮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開始,乾隆帝就在三世章嘉・若比多吉的幫助下有計劃地使一批轉世活佛與雍和宮聯繫起來,使他們成為雍和宮的活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從乾隆年間一直到清末對蒙藏事務起過重要作用的駐京呼圖克圖制度。雍和宮的活佛中,有的本來就是蒙藏地區的重要轉世活佛,有的是由於在雍和宮擔任僧職而發展起來,然後在蒙藏地區確立其重要地位的轉世活佛。
如果說雍和宮的四大扎倉曾經培養出了一批批著名的宗教人才,那麼,雍和宮的佛倉中則居住着一大批在乾隆年間為西藏與中央政府關係而奔波的大活佛,他們不但是雍和宮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更是乾隆乃至整個19世紀後期歷代中央政府處理蒙藏事務中的得力助手,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曾經影響過中央政府與蒙藏地區關係的大活佛。
在今天雍和宮恢宏的建築群旁,圍繞着層層青磚黃瓦的皇家建築和高大的紅牆,密集着許多小院落,與雍和宮雄渾的建築格局形成強烈對比。走進去,這裏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許多北京市民就生活、居住在這裏。關於這些院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為久遠的過去。
【雍和宮漫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蒙、藏兩族各大喇嘛來到北京,他們每人都有一處駐京的行宮。這行宮有以下三種情形:第一種叫「城內本廟佛倉」,就是在北京城內有他本人的一座廟作為他的行館。地安門三眼井東口外的嵩祝寺,就是章嘉呼圖克圖的本廟佛倉。嵩祝寺東邊的法源寺和西邊智珠寺,則是章嘉隨從人員的宿舍……地安門以東的福祥寺,則是青海噶勒丹錫即色赤活佛呼圖克圖的本廟佛倉……
『第三種是「賜居佛倉」。即本人在京沒有廟,因為職務關係需要長期留駐北京,而且他的職務又與雍和宮有關,於是就在雍和宮內或雍和宮附近另闢院落給他建造佛倉,名叫「賜居佛倉」。就是賞賜一所宅院的意思。這些佛倉一般都分佈在昭泰門外輦道路西,有兩個小門,門裏分成三個院落,由南往北,第一個院落是「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前後五排,共有瓦房三十八間,其中佛堂五間,其餘為洞闊爾的臥室、客廳、廚房等。由洞闊爾佛倉往北是第二個院落,即「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十間。由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往北是第三個院落,即「諾們罕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二十五間。在昭泰門輦道的路東,也有兩座小門,門內是「阿嘉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六十六間,其中佛堂三間,而且全部都由走廊通連着,另外還有十二間遊廊。這阿嘉佛倉在雍和宮所有各佛倉中規模最大、氣勢最為闊綽。以上四座佛倉,全都在雍和宮昭泰門外,俗稱「內圍子佛倉,就是雍和宮內佛倉的意思。
『除了「內圍子佛倉」還有「外圍子佛倉」,一共三處:第一處在雍和宮東花園內,名叫「土觀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四十五間,廚房五間,內有五間瓦房用作佛堂。第二處在土觀呼圖克圖佛倉的東邊,為西藏「濟隆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十五間。這座佛倉在1929年民國十八年曾一度改為「西藏駐平辦事處」。第三處在土觀呼圖克圖佛倉的後邊,是「果蟒呼圖克圖佛倉」,共有瓦房三十間。在這裏還必須介紹的是,藏經館原為北大門,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前喇嘛印務處還沒有設在這裏時候,乃是「那木喀呼圖克圖佛倉」。在藏經館旁邊的東板子門內,則是「諾們罕呼圖克圖佛倉」。』
這是【雍和宮漫錄】中有關雍和宮佛倉的記載。現在看來,這些民宅就是當年乾隆皇帝為從蒙古、西藏以及甘肅、青海地區請來的大活佛所建的『佛倉』即居所。
昔日的佛倉已易其主,像色赤活佛、濟隆活佛、土觀活佛等大活佛的名字對於我們和更多的人聽起來已經非常陌生,唯有這座昔日的皇家寺院和它裏面傳來的朗朗頌經聲還會將我們帶回遙遠的過去。
清朝中央政府為把雍和宮建設成在加強蒙藏地區工作中的重要基地,除三世章嘉國師和二世色赤活佛協助乾隆帝主持其事外,乾隆帝又陸續從西藏、青海、甘肅調來很有影響的蒙藏籍的格魯派大活佛,如:青海塔爾寺主要活佛之一的三世土觀大活佛;西藏甘丹寺的一世策墨林活佛;青海廣惠寺寺主三世敏珠爾大活佛;青海東科爾寺寺主六世東科爾大活佛;甘肅拉卜楞寺四大活佛之一的薩木察大活佛等。讓他們在雍和宮任職,參與管理,從事蒙藏地區的政教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