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戊寅歲
是年,長沙太守張羨因倔強不順,不被荊州刺史劉表禮敬,遂納桓階之說,率零陵、桂陽等郡叛表,並遣使詣曹操,表示歸附。
同年,孫策遣張獻方物,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進封吳侯。
簡按:【後漢書•劉表傳】注引【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守,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因是懷恨,遂畔表。』【魏書•劉表傳】注引【英雄記】略同,惟『先作零陵、桂陽守』之『守』作『長』,意思大變。應以作『長』為是。此前,長沙區星起事,零陵、桂陽周朝等響應。張羨由零陵、桂陽長升任長沙太守,率部叛表,零陵、桂陽等郡亦響應。足見荊南諸郡,長沙實為『馬首』。此為研究當時荊南政局所應注意者也。
備註:張羨何時出任長沙太守,未見明確記載。張羨何時背叛劉表,記載亦不相同。【魏書•桓階傳】云:『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劉)表舉州以應紹。階說其(長沙)太守張羨……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曹操、袁紹官渡之戰,在建安五年(200年)。據此,則張羨叛表應在建安五年之後。但同書【劉表傳】記『長沙太守張羨叛表』在官渡之戰前。【後漢書•劉表傳】更明確係張羨叛表在建安三年。【通鑑】卷六二即采建安三年說,並附【考異】述其原委,茲從之。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己卯歲
十一月,曹操使衛覬鎮撫關中。時四方大有還民,關中諸將多引為部曲。覬與荀書,以為:『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聞本土安寧,皆企望思歸。而歸者無以自業,諸將各競招懷,以為部曲。郡縣貧弱,不能與爭,兵家遂強。一旦變動,必有後憂。』
十二月,孫策率大軍至沙羡,大破劉表及黃祖聯軍,已有吞併荊州之心。
是年,劉表攻張羨,圍長沙,然連年不下。
同年,劉備脫離曹操,殺徐州刺史車伲與袁紹連兵,共抗曹操。
簡按:是年,荊州諸郡,除長沙外,均在劉表牢牢掌握之中。然【吳書•孫策傳】注引【吳錄】載孫策表云:『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縣。劉表遣將助祖,並來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范、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行奉業校尉孫權、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孫策已令周瑜、呂范、程普分別遙領江夏、桂陽、零陵三郡太守。可見孫策已有吞併荊州之心。
備註:衛覬鎮撫關中,因『還民』事,與荀書云云,原出【魏書•衛覬傳】,並無明確時間。【通鑑】卷六三繫於是年十一月,茲從之。關於『還民』,亦僅此一見,意思不明。但竹簡頗多『還民』資料。如:『其廿九斛為黃龍三年還民所貸米』(簡3137)、『其六十一斛六斗新還民嘉禾元年限米』(簡2132)。等等。其中『限米』,據【吳志・三嗣主傳】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壬子詔云:『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父兄在都,子弟給郡縣吏,既出限米,軍出又從,至於家事,無經護者,朕甚愍之。其有五人,三人為役,聽其父兄所欲留,為留一人,除其米限,軍出不從。』知為當時非國家『正戶』所交之米。孟彥弘遂認為:『還民』應指過去曾一度脫籍,現在又重新歸附的百姓。『還民』雖然重新附籍,但身份仍具一定的特殊性。見【釋『還民』】,【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170~17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