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1|回覆: 0

[漢語詞典] 論漢字文化圈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06-11-8 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國學網
『文化圈』的理論,是德國的格雷布內爾和奧地利的施密特創立的,核心是文化傳播論。文化的多元性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然而.在歷史長河中,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於是,獲得優先發展並處於強勢的文化.便向四周輻射,影響其他文化,形成一個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文化圈,說法不一。即令把它減少到最低限度,『漢字文化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不僅存在.而且範圍極廣,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漢字是它的重要標幟,用漢字來表現各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制度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等等。在這裡,漢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傳播的媒介。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漢字文化圈』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它是對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化圈之一,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本文分三個層次敘述:漢族、漢字和漢文化的形成為『本圈』;由於它的主導作用而影響國內其他民族形成『內圈』;而它在國外的擴散則構成『外圈』。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超過10億。漢族的形成,與別的民族顯然不同。如果說世界上許多民族走的是『同源異流』逐步分化形成道路的話。那麼,漢族則走的是『異源同流』的路,融合了許多民族成分,吸收了多種民族文化,逐漸成長壯大。對此,毛澤東主席指出:『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漢族的形成,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背景。漢族淵源於『華夏』,而『華夏』則是夏、商、周不同部旗的結合體。秦漢是『華夏』演變為漢族的重要時期,前提是中原經濟發達、文化高漲、政治空前統一.因而有可能在更大的範圍內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徵。於是周邊民族便把漢朝版圖內具有這種文化特徵的人統稱為『漢人』。魏晉南北朝,匈奴、鮮卑、羯、氐、羌紛紛內遷,中原漢人大盤南移、文化交融,血緣混雜,促進了漢族的發展。唐代呈開放勢態,許多『胡人』留居中原,一部分漢人又移往邊疆、吸收的民族成分更加廣泛。宋遼金元時期.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相繼而起,北方民族南下,有相當一部分融人漢族。明清五百年間,漢族不斷向江南、嶺南、西南及塞外移民,進一步擴大空間範圍。歷史證明,漢族是民族融合的產兒.她在民族融合中形成,並逐漸壯大,以至到今天成為占全國人口總數90%以上的民族。
漢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她可以接納各種不同血緣成分的人,可以包容國內外多種文化.具有很強的融合能力。並不意味着所有的漢人都同出於一個血統。漢族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靠文化。文化是它的基固,它的靈魂,是維繫這一族群的紐帶,並通過文化傳播來擴大群體,因而民族的認同感來自共同的文化,而不是血緣。
縱現中國歷史.伴隨着改朝換代而來的是不同民族更迭執政,並非都是漢族,然而文化傳統卻是一脈相承。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後往往漢化,北朝魏文帝的改革便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南北文化的交融,出現了隋唐文化的繁榮.加人了新的因素。元朝統一中國,文化上仍然繼承漢唐以來的傳統,而蒙古族的文化上升並滲入這一主體文化。滿族貴族建立清王朝,但在文化上卻被漢族征服,漢文化仍是主體文化,並增加了若干滿文化的內容。由此看來.所謂『漢文化』,並不是單指漢族創造的文化,而是歷代各族文化的不斷交融以後,推陳出新,改變了原先的文化面貌。
在漢族形成過程中,漢語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漢字歷史悠久,貫穿上下五千年。有了漢字.有利於知識的積累;有了漢字,文化可以世代傳承,積澱日益深厚;有了漢宇,漢字文化才可得到充分發展,拓開許多領域;有了漢字,漢文化便可傳播到遙遠的地方。漢文化之所以發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了漢字.因此.漢字是漢文化的核心.是漢文化遠播的根源,是形成『漢文化圈』的傳媒工具。

漢族的優勢之一,就是人口多,分布廣,與所有的民族都有接觸.就像是一種極強的粘合劑,把整個中華民族團聚起來。漢族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經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的封建社會,事實上是『漢族的地主制社會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在這個中心的強力作用下.周邊的少數民族先後被納入封建化的軌道.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
中國文化是由多種民族文化構成的,不能簡單地把漢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但在文化史上,漢文化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旋律。與漢族的開放性相關聯,漢 文化具有極大包容性.無論何種文化.包括國內各民族 的文化和外來文化,都能兼容並包.熔為一爐,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就有可能在很大的範圍內共享人類的知識,成為中國文化和古代東方文化的最大受益者。正 是這個原因,漢文化豐富多彩,光焰奪目,不但有精湛 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及政治、軍事學說,而且天文、 曆法、醫學、數學及其他科學技術在古代都遙運領先。
這種高文化,猶如水之就下.很快就傳播開來,滲透到 國內各個民族.擴散到周邊國家,具有很大的擴散性。
漢文化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井不是偶然的,這首 先是因為漢族人口最多,本身就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且通過漢族人口的播遷,以人為載體把這種文化帶 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從而使漢文化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這種主流文化,通過政府文書、學校教育、科舉制度以及朝貢等方式,逐漸推向全國,造成很大聲勢。在漢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漢字起了重要作用,在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一個漢文及類漢文系統。
南方少數民族絕大多數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均為孤立語,且慣於具象思維.從形象出發引起聯想,因而造字方法太同小異.創造的文字大都屬方塊字類型,如東巴文,哥巴文、水文彝文等。
漢藏語系的民族,其語言與漢語有某種親緣關係,且因與漢族長期交往.語言中滲入不少漢語借詞,因而比較容易接受漢字,於是有些民族便使用漢字來記錄本民族語言,例如白文和壯字。
契丹文和女真文又屬另一種類型。因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不是孤立語而是粘着語,不便直接借用漢字.於是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由表意向表音方向轉化,形成拼音文字。
滿族根據蒙古文創製的滿文.大抵屬粟特文系統,早先是不加圈點的「老滿文』,後來通過有圈點的『新滿文』。適應滿漢文化的交流.在新滿文中增加了拼寫漢語借詞的字母燃而在清朝統治中國的257年中.雖然在官方文書中往往滿,漢文並用,但在漢文化占優勢情況下,從皇帝到一般旗人大都漸習漢字。清末已有許多滿人不識滿文而通用漢字,回族原先曾使用阿拉伯文字及波斯文.但因他們分散全國各地長期與漢族錯雜而居.所以很早使朋漢語.通曉漢字。明清之際,伊斯蘭在中國化的過程中,進一步與漢文化交融.從翻譯伊斯蘭經典開始,將原先純用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伊斯蘭經典譯作漢文。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原先沒有文字,明清以來,隨着漢文化的傳播,在他們當中.通過讀書習字和科舉考試,逐漸成長起一批通曉漢字的知識分子,到了近代已有21個民族通用漢字。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和朝鮮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自近代以來.由於與漢族變往漸多,而且學校、報刊、圖書、廣播、電影、電視都使用漢字,逐漸形成本民族文字與漢字並行的狀況,成為溝通民族文化的一種工具:從歷史發展來看.以漢字為樓心的漢文化逐步擴大範圍,影響國內各民族,聯結整個中國文化,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內聚力,意義十分重大

在亞洲東部,除了中國而外,並沒有出現像印度和巴比倫那樣的高文化中心,四鄰國家都比較弱小。或者文化不甚發達、中國與周邊各國在地域上緊緊相連,很早使有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它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遠不如中國文化對它們的影響。正是因為這個高文化中心存在,不斷受到輻射.致使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被納人『漢字文化圈』。東南亞的華人社會自然在過個圈內,以新加坡最為典型。由於漢字的橋梁作用,這些地區和國家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儒學、道教、漢傳佛教、文學、藝術科技乃至風俗習慣。這與西方有很大不同。因為歐洲國家語言文字與中國不通。受中國文化影響主要表現為物質文明與科技。而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因為有文字相通,學習中國文化就更加方便。
中朝兩國山水相依.歷史攸關文化淵源深厚從箕子建國開始,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朝鮮在政治上多依附中國。中朝人口流動也促進了文化交流,而教育與科舉更是把漢文化傳入朝鮮的重要渠道。由於歷史上的這種特殊關係,漢文化的傳播比其他國家更直接,很早便進入『漢字文化圈』。
中日兩國很早便有文化交流。日本原先沒有文字,所以漢字輸人後便用漢字作書寫工具。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進^高潮,為了全面學習中國文化,日本人努力學習漢字。起初是原樣照搬.不但用其字形字義,而且讀音也接漢字有『吳音』、『漢音」與『唐宋音』三種,謂之『音讀漢字』。然而.漢語和日語分屬不同的語文系統,引入的漢宇不能不受日語制約,於是漸漸改作日語讀音,形成了『訓讀漢字』。這一改變.為日文的創立走出了第一步.把漢字怍為一種表意符號。使用既久,日本人便利用漢字另創新字,僅取字形作音標符號,出現了『和化漢字』,並產生了『萬葉假名』。
越南的『郡縣時代』開始,漢文化便源源傳人越南。由於中越人民長期交往,越語中的漢語借詞超過50%。自秦漢以來.官方一直使用漢字,稱為『儒字。大約在我國宋代, 在廣西壯字的推動下.越南也開始用漢字記越語,稱為『字喃』或『喃字』。它的結構大體與壯字相同,有的借義又借音,有的只借義不借音,有的則借音不借義.並仿漢字另創一種按越語讀音的新字而且往往是借用漢字與自創新字夾用.仍為方塊字形。法國占領越南後,改用拉丁化拼音文字。然而,在漢文化長期薰陶下,越南所受的影響廣泛而且深刻,例如懦學、道教、漢傳佛教、文學、史學、醫學、曆法乃至姓氏等等。
海外華人是漢文化圈向外擴展的另一種形式。東南亞是華人最多的地區,他們與漢文化有着天然的聯繫。移人東南亞的華人,為了謀生, 把中國的生產拄術傳到南洋各地, 成為一股重要的開發力量。他們離鄉背井,飄泊海外,往往以宗祠、同 鄉會、同業公會等傳統組織保持聯繫,把中國式的社會移入東南亞。 隨着大量華人移入,漢語詞彙也被 東南亞各國語言吸收,還形成了與 當地語言結合的『巴巴馬來語』及印尼的『中華―馬來語』。在『華人社會』中.有許多僑校和僑刊,繼續傳播漢文化。新加坡最為突出.它『華語、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日所上印有公曆、農曆、印 歷和馬來歷四種曆法,有英文報、華文報、馬來文報三種報紙.學校也有 英文學校和中文學校兩類。移入歐美的華人也日漸增多,在他們的聚 居區內往往有唐人街之類。

「漢字文化圈』的範圍極廣,除中國外,朝鮮、日本、越南皆被納人了這一文化圈,海外華人又把這種文化帶到世界各地。使用漢字和類漢字的人,不下十三四億,幾乎接近全世界人口總數的1/4。據統計.使用英文的有3 5億人,使用俄文的有24億人,使用西班牙文的2.l億人,使用印地文的l.8億人.使用阿拉伯文的1.7億人,使用孟加拉文的1.2億人,使用葡萄牙文的1.15億人,使用德文的l億人,使用其他文字的人更少。從這個統計數可以看出,『漢字文化圈』是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龐大的文化圈。
這個文化圈的意義在於,它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典型的東方色彩。它是古代東方文化的結晶,不但薈萃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還充分吸納了印度文化,西亞及中亞文化,與佛教文化圈、游牧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均有重合。它綿延五千年,不斷豐富、發展、充滿生機.與西方文化光輝交映.對世界文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作者:史繼忠 作者單位貴州省文史館
(摘自【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