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1|回覆: 0

[史學] 追尋國學大師之道:陳寅恪的學問與爲人(二)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0-12-29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聞強記,打下堅實舊學基礎的陳寅恪,因此並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後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陳寅恪成績優秀,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後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他帶著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父親陳三立趕到上海,送別陳寅恪。他把父輩兩代人變法圖強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爲榮,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背負著家、國的使命。他輾轉遊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後又去法國、美國,最後再回到德國。他學物理、數學,也讀【資本論】。13年裡,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在德國讀書,都沒有要學分。人家上課他跑去聽,聽了做筆記,他自己註冊的是印度學系,他就在那兒自己讀書,沒事去聽課,完全是一種文人求學,有點像中國傳統的遊學。陳寅恪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不求博士文憑的陳寅恪,卻形成了自己寬闊的學術視野。
13年的遊學,陳寅恪在浩瀚的西方學術中發現了什麼?他在自己的發現中又確立了怎樣的專攻方向呢?他一心向西學,但沒想到的是,他從西方帶回來的竟是東方學。
陳寅恪發現,在世界學術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地位低下的現實完全相反,跟國內批判傳統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樣。他後來明確主張中國學術應『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就是以這樣一種感受作爲基礎的。
開闢國學研究新領域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也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但他從不滿足,僅梵文一項,就先後學了10年。當時中國學術正處在逐漸走向國際學界這樣一個轉軌的時候,在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啓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持下,陳寅恪爲中國學術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
每逢上課,陳寅恪總是抱著很多書,吃力地走進教室。他講授佛經文學、禪宗文學的時候,一定是用黃布包著書來的;而講其他的課程,他帶來的書則是用黑布包裹著的。他的講課旁徵博引,只要是從國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成了後來的大家。其中有語言學家王力、敦煌學家姜亮夫、歷史學家謝國楨、考古學家徐中舒、文獻學家蔣天樞等等。
1932年夏,清華大學中文系招收新生。陳寅恪應系主任之邀出考題。不料他出的題目非常簡單。考題除了一篇命題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對個對子,而對子的上聯,又僅有三個字:『孫行者』。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祖沖之』。一個名叫周祖謨的考生,給『孫行者』對出的下聯是『胡適之』,用的是當時最時髦的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陳寅恪的預料。
用『對對子』這樣的文字遊戲,來作爲堂堂清華大學的招生試題,當時很多人還是難以理解,也有人誤以爲這是以舊學的看家本領向新文化挑戰。其實,陳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當時很多學者都並不清楚真正的中國語文的特色在什麼地方,陳寅恪覺得用對對子這個方法,其實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中國傳統語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歐語系的區別在哪裡。陳寅恪關注的是漢語的文化特徵和世界地位,對民族傳統語文充滿自信。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這個時候,陳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學界通稱的『中古史』。這是陳寅恪第一次學術轉向,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與抗戰有關。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22天,日軍逼近清華園車站,北平即將不保。父親陳三立這時已85歲了,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軍抗戰時,夢裡狂呼『殺日本人』的老人開始絕食了。五天後,陳三立死了。
爲父親守靈的那些晚上,陳寅恪久久地斜臥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發。這時,陳寅恪由於高度近視,又用眼過度,右眼視網膜剝離,已經看不清東西了。醫生告訴他需要手術,但做了手術就需要相當時間的休養。陳寅恪最終選擇了不做手術,就是說,爲了離開淪陷區,他放棄了復明的希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