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中華讀書報 】( 2010年10月27日 15 版) 最後看第三個問題:『孟荀齊號』與『尊孟貶荀』的歷史影響。清代學者梁玉繩指出:『孔、墨同稱,始於戰國,孟、荀齊號,起自漢儒,雖韓退之亦不免(見【進學解】)。蓋上二句指荀卿,即傳所謂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著數萬言者,下二句指孟子,【儒林傳】言孟子、荀卿咸遵夫子之業,非孟、荀並列之證歟?夫荀況嘗非孟子矣,豈可並吾孟子哉?』(【史記志疑】卷36)『孟、荀齊號,起自漢儒』,實則導源於司馬遷的【孟子荀卿列傳】以及【儒林列傳】。此後,『孟荀齊號』這一對於先秦儒學史截斷眾流而又涵蓋乾坤的『基本語法』逐漸流傳開來。【漢書】卷20【古今人表】就認爲:孔子屬於上上等聖人,孟子、荀子同屬上中等仁人。但是,到了宋代以後,它卻演變成爲兩種語法:一種是價值判斷層面上的『尊孟貶荀』,另一種是事實判斷層面上的『孟荀齊號』。 『尊孟貶荀』的代表性言論很多。比如,【二程遺書】卷19載小程曰:『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朱子語類】卷8亦云:『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四庫館臣提要【荀子二十卷】『尊孟貶荀』云:『況之著書,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禮而勸學。其中最爲口實者,莫過於【非十二子】及【性惡】兩篇。』但凡平心而論,勢必遠離好惡之詞。孟荀的思想史博弈,其實既有價值判斷,同時也就有事實判斷;既有『尊孟貶荀』之語法,同時也就有『孟荀齊號』之語法。思想史現象無疑是雙面的:即便『尊孟貶荀』已然成就一種價值判斷、意識形態下的硬語法,與此同時,『孟荀齊號』依然是一種事實判斷、客觀敘事下的軟語法;即便一個人於價值判斷層面上正在宣示『尊孟貶荀』的意識形態,與此同時,他也必須在事實判斷層面上正視『孟荀齊號』的歷史本身。據【宋史】卷16【神宗本紀三】記載,元豐七年(1084)五月,『壬戌,以孟軻配食文宣王,封荀況、楊雄、韓愈爲伯,並從祀』。這件事發生在『唐宋孟子升格運動』的關鍵時刻,令人深思。
近年來,山西省安澤縣被稱爲荀子故里。2010年10月,出席『第五屆中國(山西・安澤)荀子文化節高層論壇』,有機會參觀了那裡規模不小的荀子文化園。園內有後聖殿,得名於尊荀派章太炎的【後聖】,文中說道:『自仲尼而後,孰爲後聖?曰:水精既絕,製作不紹,浸尋二百年,以踵相接者,惟荀卿足以稱是。』殿內矗立五尊塑像,排列形式爲『惠子→老子→荀子←孔子←墨子』,覺得不可思議。退一步,即便這麼做,爲何居然沒有孟子的一席之地呢?於是,再次想起了司馬遷的孟荀觀。司馬遷明里同尊孟荀,暗裡偏重孟子,經歷過人文情感與歷史理性的衝突,但『孟荀齊號』這一最後的抉擇,卻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它讓我們懂得了漢初儒學史的一種事實真相,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一位歷史學家內心深處的文化追求。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指出:『孟子發展了【詩】、【書】之教,而荀子則發展了禮、樂之教。』我們今天看待孟荀,不正應該這樣麼?!
楊海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