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2|回覆: 0

[史學] 田餘慶:中國古代史上的國家統一問題(1)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6-11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易
這裡要探討的問題看似普通,但是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和現在國家發展有重要的聯繫,比如說統一的問題、多民族的問題、大國的問題,都是中國今天的基本國情。這些 都是在中國古代史上逐漸形成的。自古以來,『統一』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是逐漸形成的。這裡要探討的就是歷史上中國是如何形成統一的;各個民族又是如何 陸續進人這個統一國家,從而使這個統一國家成爲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如何在統一破裂以後,沒有例外地,都能夠在或長或短的時間之內回歸統一;怎麼樣在幾千年 里從一個低水平、低層次的統一走到今天這樣一個比較高水平的統一,將來還要進一步有一個更高水平的統一。這個過程貫穿中國歷史幾千年之久,有相當豐富的內 容可以探索。但是這個現象只有中國一家有,在世界上缺乏歷史對比,中國人看來反而覺得當然如此,而爲什麼形成這個狀況,探討理論的內涵做得相對不夠。
我準備從兩個方面、兩個線索來探討。第一個是中國國土開發和國家統一問題。統一是國家形態,國家首先要有一定的領土作爲自己的範圍,所以國土開發的步伐 及狀況跟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第二個要探討的是民族發 育和國家統一問題。各民族包括漢族在內都有一個發育過程,發育過程有時導致民族矛盾,怎麼樣使這些矛盾走向統一,從而使各個民族一個又一個進入到統一的 國家裡面來,構成一個大國,這也是一個重大問題。這兩個方面都是植根於中國社會內部,不是屬於外力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所以都有相當長的發展過程,而這兩個 方面的發展過程很多時候都是交叉進行的。
統一也有另外一個方面的狀況,就是可能由於一時的政治原因國家分裂了,又由於一個什麼原因它又統一 了,這種情況歷史上出現過,它本身跟剛才所說到的,國土開發、民族發育的長期過程,沒有直接的關係,或者關係很少。這種統一和分裂往往是比較簡單一些,時 間比較短一些,看來紛紜複雜,實際解決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中國出現過分裂的次數很多,各種大分裂中間有一個五代十國的分裂。五代十國是 在唐以後,農民起義顛覆了唐政權,在沒有一個接替的新的秩序出現的情況下,北方相繼出現了五個短的朝代: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朝代統治了中國北方不 大的一片地方,沒有一個能夠跨過長江,統治南方,所以南方形成『十國』。『十國』中又有一個國家在北方,實際上南方只有九國。九國中又有相承相襲問題,局 面非常複雜。這個複雜局面是一時的、短暫的政治局面,看來與剛才所說的兩個線索沒有大直接的關係,雖然政治上紛紜複雜,但收拾起來不難,50年的時間也就 澄清下來。分裂狀況的出現有時有一些偶然因素、暫時因素在起作用,這些只能個案地來研究。總體地來看,宏觀地來看,只好抓住兩個主要的線索來觀察,其他一 些短暫的東西在這裡面就不提了。
現在中國統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台灣問題。我覺得台灣問題和我所要講的兩個重要的線索都沒有直接的關係,在很大 程度上是近代以來列強人侵中國所帶來的後果,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解決起來,在策略上政治上會有很複雜的鬥爭。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牽涉到中國社會內部 發展線索的問題,不包括在我今天要講的問題之中。
下面先講第一個問題:國土開發和國家統一。
國土開發和國家統一是對國家的領土這 個要素做一個回顧。首先是什麼叫統一,有沒有定義的問題。這個問題到現在爲止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目前寫文章的人有一個傾向,就是一步一步把統一向前提。 傳統的說法,國家統一,有自己一套制度來鞏固統一,是從秦漢開始。我自己的想法,一個勁兒往前提並不是一個辦法,因爲越提越渺茫。但是把秦漢作爲統一的起 點,前面有沒有一個必然要統一的趨勢,有沒有這個階段,這就是秦漢統一從何而來的問題。我自己的想法是開始從西周算起,西周的大一統是古人的說法,我們科 學地分析這個大一統和秦漢的統一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水平是低層次的,但是畢竟也有相同的東西。西周的大一統是從西周分封開始的,西周有一個中央政權, 這個中央政權能夠實現自己的主權,在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範圍之內發號施令,讓自己的功臣、周室宗親等等各種各樣的人到東方去開闢土地。這是一種國家行爲, 所造成的後果是讓中國北方的西部和東部都開發出來。如果說西周是統一的開始,那也只是低層次的,不過與秦的統一有直接的內部聯繫。統一的第一個時期,即統 一逐步形成時期,大體上是西周到秦。秦漢以後到元,我認爲是中國統一的第二個時期。元以後進人到中國統一的第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地域上來說,統一的 範圍大體上是中國北方的東西兩部。西部是位於渭水流域周人興起的地方,由中央政權直接統治。東部是要開闢的地區,諸侯國所在地。這兩個部分的開闢、發展以 至於走向平衡,是這個階段統一的歷史內容和地理界限。秦漢以後到元是第二個階段,這個時候中國北方,東部和西部結合在一起,要開發的地區是廣大的中國南 方。這個過程比前面那個過程要長一些。因爲增加了更複雜的民族因素,民族因素是各個民族自身發育問題,是繞不過的。歷史需要爲此付出時間,1000多年時 間。到了元以後,我認爲中國的統一,從地域方面來說進人了第三個時期,理當是開發大西部。元以後,實際上在東部的南北,沒有再出現分裂的可能性,問題在於 西部。但是元以後中國缺乏能力,缺少開發的條件,比較準確一點說,元以後中國缺乏一個資本主義時代,沒有技術力量,也沒有其他力量,能夠利用中國東部作爲 基地,把西部開發起來,廣大的西部長期處在一個待開發的落後狀態。所以我認爲我們今天開發西部是一個大政策,是對中國歷史遺留的一個大問題的交代,對中國 整體開發的一個交代,而且也是對於中國統一的進一步鞏固,開啟一個新的起點。西部不開發,處在荒涼的狀態,西部又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地方,處在一個開發滯後 的狀態,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是不應當繼續的。美國在19世紀開發西部,實際上也有類似的思考線索在裡面。19世紀的美國靠著東部十三州的區域,靠 著新英格蘭的傳統在發展,西部卻處在相對的隔絕狀態,又有另外一種文化在滋生,長此以往,美國也有可能出現像加拿大――一個英語的加拿大,一個法語的加拿 大一樣的問題。但是美國大力開發了西部,以至於西部和東部走向平衡,維持了美國今天的國情局面。可是中國缺乏這樣一個資本主義時代來完成這樣的任務,所以 留下了一個開發西部的大問題。這是一個總體的線索。
現在回過頭來具體講第一個問題,國土開發和國家統一的問題。中國早期國家的地域是 西周分封形成的基業,統轄範圍西面到渭水流域,東面一直到海,北面是今天北京以北的燕山區域――西周分封的最北一個國家就是燕國,向南到了長江流域。所謂 分封,按當時說法叫做『授民、授疆土』,授給你民,這個民是什麼人呢?大體上是被征服的殷朝的遺民,還有很多殷朝遺民以外的蠻、夷、戎、狄,他們原來被認 爲是華夏族以外的民族。有很多地方授民授的並不多,封君、諸侯自己帶去一點隨從,在這個地方白手起家,叫做『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推著小車,穿著破爛的 衣服,開山辟野,慢慢形成基業,從小到大,慢慢形成一個封國。這個時候政治中心在西,在渭水流域,而國家的大量的活動,很有生氣的活躍的部分,是在東部的 諸侯國家。東西相比,西方是政權所在,命令所出的地方,但是狹小的渭水流域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間,能開發的在當時來說很有局限。東部是沖積的黃土平原,開發 起來相對來說並不是特別的難。東部的勢力比起西部來是在慢慢超越,以至於西周政權在西部也待不下去,跑到東方來了,這就成爲以後的東周。 進人東周的時候,東部開發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形成一個又一個國家。我們今天知道春秋有所謂五霸,五霸以外,比較知名的國家還相當多。大體上說,春秋 局面還不是高水平的局面,但是從當時來看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多年由西周那個『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狀態轉化成爲東周五霸這樣一個局面,應當說時 間不算太長。因爲當時在開發東部的時候所能夠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石、木再加上比較貴的青銅工具,銅器因爲貴,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而且勞動人手是極其稀 少的。在此以前,一個封國,實際上也就是三五十里、七八十里、百來里。國和國之間有大量的空荒的、沒人管的、有待開墾的地方,所以國與國也不相連,各干各 的。在那麼一種落後狀態之下,200多年開發出一個春秋局面,應當說這個歷史的進步還是可觀的。
進人東周以後,新問題出現了。原來東部的秩序 直接跟西周的宗主國相聯繫,諸侯受封而來,向周王回報,要朝貢、要覲見,有自己的義務。而現在,西周朝廷搬到東面來了,它也不像西周時候是那麼有尊嚴、有 威望的一個朝廷,在洛陽處在和東周諸侯國家一樣的狀態。東周的諸侯國家,一個一個挨在一起,不兔產生矛盾,出現各種糾紛,糾紛往往沒有更好的手段可以解 決,就是打仗,所以一部春秋戰國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這也就說明,分封開創了一種新秩序,這種新秩序,促進了東部的開發,也造成了新的問題。開發的國家不能 自安其位,彼此衝突。分封的秩序成了舊秩序,在破壞中,走向反面,原來的宗主國家維持不了。代替舊秩序會是一個什麼局面,這是一個長久的探索過程。首先要 解決的問題是政治秩序,由於周王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要有一種新的權力來代替。春秋時期出現盟會,某一個諸侯比較強大,比較有影響,他就糾合周圍的國家, 聯合在一起,試圖解決面臨的問題,方式是盟誓。盟會中用誓約的辦法,一條一條的加以解決。這可以說是用盟會的辦法代替周王權威,調整國家政治秩序。盟會主 持者總是一個強國,強國主持這樣的盟會總要爲自己謀利益,所以盟約僅僅只能維持一個短暫時間。最早最有名的一個盟會叫做『葵丘之盟』,盟主是齊桓公。這個 盟會中留下了盟約五條,五條盟約中與國計民生關係大的、現實性強的,只有一條,叫做『無曲防,無遏糴』。『無曲防』,意思是不要利用水道來爲自己謀利益, 對下游的人造成破壞,不要把河流改道,作爲攻擊對方的手段。不只黃河有這個問題,北方各條水相沿的諸侯國彼此攻擊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水作爲一種攻擊手段。 『無遏糴』,就是不要阻止糧食的自由流通,國家相連,有了饑荒,希望鄰國糧食能夠有個調劑,互通有無。過去我們看重這個條款,因爲直接關係人民生活。現在 細想起來,葵丘之盟,一命、二命、三命、四命所說,都不是和百姓生計有關的事情,都是說要維護西周所形成的禮、法秩序。這種禮法秩序是西周分封的時候要求 於諸侯的一種根本秩序。禮法連在一起,說明當時的禮法還沒有完全分離,實際上也就是一回事。禮和法都是一種約束,後來意義就分化了。一命至四命的要求,包 括諸侯國家要維持內部穩定,不要擅自改變繼承人,因爲按西周宗法制度,繼承是有一定的規矩要遵循的。比如說按『嫡長制』立下了你的繼承人,你就不要擅自改 變,立嗣人選和過程是周王所認可的,你擅自改變就違抗了周王,造成繼承方面的不穩定。比如說,爲了維持禮法制度,不能以妾爲妻,妻和妾的身份地位影響整個 統治秩序,不應該擅自改變嫡庶的次序,等等。還包括用賢人。前面四命,就是這些內容。第五命包含兩款,一款就是上面說的『無曲防,無遏糴』,還有一款就是 說不要封而不告。在分封制度中,諸侯國也有自己向下屬的分封,這個分封要得到周王的許可,要報告周王。這還是禮法秩序。當時的盟會中,諸侯所感覺到他們目 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國計民生,有比這個更大的,就是禮法秩序破壞的問題。禮法秩序,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尊王,尊王就是尊周王,尊周王就是尊周工所定 下的秩序,使之在自己國內能夠穩定。諸侯最大的心願在這個地方。吳和越在西周的時候還是化外,被認爲是荊蠻,不屬於華夏。春秋末年,吳和越也趁著中原亂的 時候,跑到中原來爭霸權,一個是吳王夫差,一個是越王勾踐。這說明號令不能自天子出,周王等同於一個諸侯國,還沒有諸侯國的實力。諸侯國要自己維持秩序, 又要打出周王的名號,因爲沒有新的名號能夠代替它。這當然不能維持長久。要變,還沒有找到一個辦法。西周原來被認爲是一種統一狀態,開發了東部以後,反而 使統一走向自己的反面,到處是分裂的現象,還找不到出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