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通志】,南宋鄭樵撰,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大型紀傳體通史。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鄭樵有志於『集天下之書爲一書』,曾深居夾T山讀書著述三十年。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鄭樵竭畢生精力,歷盡艱難,終於撰成【通志】。
【通志】共二百卷,包括帝紀十八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載記八卷、列傳一百一十五卷。體例多仿【史記】,但改表稱譜,改書志稱略,又取法【晉書】作載記。記事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下迄於隋,惟有部分內容延伸至唐。該書的紀傳部分多襲舊史,精華則在『二十略』: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鄭樵於其中多有創造,發前人所未發。二十略內容之廣,門類之全,前所未有,鄭樵自謂乃『總天下之大學術』,擴大了史學的研究範圍。
鄭樵在【通志】中提出『會通』思想,反對『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主張史書要能貫通古今,揭示歷代的相因變化。在史書撰述上,他還強調據事直書,反對曲筆及『妄學』【春秋】筆法。【通志】的體例和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清乾隆年間修有【續通志】和【清通志】。 (鄭任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