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趙瑩立即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裡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但是,由於肅宗以後的國史尚未編出,宣宗以後的實錄也未修成,所以【舊唐書】的作者在修【舊唐書】時,唐代晚期的史料相當缺乏。雖然作者曾做過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於成書倉促,所以對於唐代晚期史事的記述,仍顯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簡潔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點。
【新唐書】行世後,【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被人們廢棄。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聞人詮等重新刊印後,才又廣泛流傳開來。【舊唐書】傳布過程中的興衰,既反映了它的缺點,也說明它有自己的長處,非【新唐書】所能取而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