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歷史千年 摘要:12世紀初,女真族異軍突起,先後滅掉遼和北宋,並迫使高麗朝貢稱臣,在東亞大陸構建起以金為中心的國際政治 新秩序。由金、南宋、高麗三方結成的關係網絡中,金軍事實力最強,且最具攻擊性;高麗為求自保,對金稱臣納貢;南宋偏安一 隅,苟且偷安,無意進取。東亞局勢的變化,使南宋對高麗充滿疑慮與防範意識,對高麗的政策也愈益趨於保守,宋麗關係漸行 漸遠,最終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斷絕官方外交往來,東亞三國博弈的地區局勢遂告終結.
關鍵詞:12世紀初;東亞;女真;高麗;宋;三角關係
10至13世紀,在東亞大陸以『天下一體』觀念為基礎、 以中原漢族王朝為中心而形成的地區秩序發生裂變。北方 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成為東亞世界的主宰,而中原漢民族 建立的宋朝實力非但不足以制馭東亞地區,而且常常面臨 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與欺凌。在宋、高麗、遼(金)三足鼎立、 彼此制約的東亞地區,任何一方政治力量的消長,都足以引 起地區局勢的變動。12世紀初女真的迅速崛起就猛烈地沖 擊着東亞舊有的、以遼為盟主的地區秩序,促使各種政治力 量重新分化整合,一種新的地區秩序最終得以建立.
一、女真崛起對東亞政治格局的衝擊 12世紀初,女真族的迅速崛起很快打破了東亞各國政 治力量之間的均勢,建立起以金為中心的東亞國際政治新 秩序.
(一)女真的崛起,使遼逐漸喪失了對東亞地區政治的 控制權,並最終亡於金。自10世紀中後期開始,在北宋、遼、 高麗並立的三角關係中,遼很快確立了在東亞大陸的統治 地位,高麗對遼朝貢稱臣,宋遼之間結成平等的和平關係.
在此後的百餘年間,契丹建立的遼一枝獨秀,成為東亞地區 的軍事霸主。毫無例外,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也在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視遼為宗主,對其朝貢稱臣。『居混同江 之南者,謂之熟女真,以其服屬契丹也。江之北為生女真,亦 臣於契丹』[1][p.9]。作為遼的屬部,女真對遼要履行諸多的義 務『,遼主每年秋獵,生女真首領照例前往效力。他們辛苦在 前,享樂卻無分,根本不被遼朝統治者放在眼裡。這種情況,促使他們對遼朝統治者產生了強烈的不滿』。[2][p.105]加之,遼 朝末年,統治者對女真各部的騷擾日甚一日,不堪欺壓的女 真人發動了反抗遼朝統治的戰爭.
在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首領阿骨打起兵反抗之 前,女真和遼之間已多次發生小規模的戰爭,阿骨打於天慶 四年九月發兵攻打寧江州,正式拉開了滅遼戰爭的序幕。在 寧江州、出河店戰役大勝後,阿骨打於天慶五年(1115年)元 旦宣布即皇帝位『,國號大金,改元收國』[3][p.831]。立國後,阿骨 打立刻對遼展開大規模的攻勢。金天輔六年(遼保大二年, 1122年)正月,金軍攻占遼中京,繼而下澤州,迫使遼天祚帝 西奔,滅遼大業取得重大進展,並最終在天會三年(1125年) 滅掉遼國,一舉成為東亞的軍事強國.
(二)女真的崛起導致了宋遼關係的改變,並最終促成 宋金結盟共同滅掉遼國,但宋亦難逃被金滅亡的命運。澶淵 之盟後,宋遼和好百餘年,其間雖有遼兩次劃地交涉,但和 平交往仍是雙邊關係的主流。女真興起後,遼屢受侵逼,危 亡在即,北宋統治者樂觀地認為收復燕薊『舊疆』的時機已 經成熟,於是,決定與金結盟抗遼。政和五年(1115年),燕人 馬植投書雄州,自請歸宋,獻聯金圖遼之策,蔡京、童貫等力 主可行,圖遼之議大興。重和元年(1118年),宋遣馬政等為 使,乘船自登州渡海,閏九月拜見阿骨打,表達通好之意,並 議『共伐大遼』。[4][p.14]時金初興未久,地位未定,尚無滅遼把 握;宋乃富庶大國,能放低姿態,主動遣使通好,已屬不易, 面對這求之不得的機會,金人自然樂於合作。宣和元年 (1119年)正月,金使李善慶等至東京(今河南開封)進一步商量聯合攻遼事宜。但這時宋廷忽得消息,謂遼與女真議 和『,金已受東懷皇帝之封』,[5][p.17]於是夾攻之議作罷,只派軍 校送金使回國。後宋朝聞知遼金和議不成,遂依童貫之議再 度遣使。宣和二年(1120年)三月,宋使趙良嗣(宋徽宗賜投 宋之燕人馬植姓名)等自登州泛海,見阿骨打於軍中。五月, 金破遼上京,良嗣遂與阿骨打談判,議定宋金夾攻遼國的盟 約。這樣,在宋金聯手之下,遼國於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 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滅亡.
在滅遼那年的十月,金遣大軍攻宋,宋金戰爭拉開序 幕。宋人宇文虛中在【上烏林天使】詩中寫道:『當時初結兩 朝歡,曾見軍前捧血盤。本為萬年依蔭厚,哪知一日遽盟 寒』。[6][p.121]形象地描述了宋金那段由『盟友』向『仇敵』轉化的 傷心歷史.
(三)女真的崛起不僅改變了金麗之間的關係,而且促 使高麗的對外政策發生改變。女真立國之前,經常向高麗進 貢,甚至稱臣,雙方關係相當密切。【高麗史】載:『生女真 ……其地西直契丹,南直我境,故償事契丹及我朝。每來朝, 以麩金、貂皮、良馬為贄,我朝亦厚遣銀幣,歲常如此。』[7][卷14] 對於女真歸附高麗之事,宋人亦作了記載:女真『今有首領 三十,分領其眾,地多良馬,常至中國貿易。舊隸契丹,今歸 於高麗』。[8][p.7711]其實,在遼與高麗夾縫之間生存的女真,往往 同時向雙方朝貢,此為女真的兩屬性質.
隨着女真勢力的膨脹,它與高麗關係也發生了轉化。盈 歌時『停止向遼及高麗進貢』。[9][p.18]烏雅束時代,女真以曷懶 甸女真歸屬問題為由,於遼乾統四年(高麗肅宗九年,1104 年)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直至遼乾統九年(高麗睿宗四年, 1109年)雙方議和,歸還九城與女真乃止。金收國元年(高麗 睿宗十年,1115年)女真建國後,軍事、政治力量的增強更是 加速了金麗關係的改變。史載,高麗睿宗十二年(金天輔元 年,1117年)三月『,金主阿骨打遣阿只等五人寄書曰:「兄大 女真金國皇帝致書於弟高麗國王: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謂 契丹為大國,高麗為父母之邦,小心事之。契丹無道,陵轢我 疆域,奴隸我人民,屢加無名之師,我不得已拒之。蒙天之 v,獲殄滅之。惟王許我和親,結為兄弟,以成世世無窮之 好」』[7][卷14]。金公然以『兄大女真金國皇帝』自居,欲與高麗 『和親』,並『結為兄弟』,這表明金太祖終於開始廢棄女真長 期視高麗為『父母之邦』的自卑外交政策,這對於一向視女 真為夷狄,恥與為伍的高麗來說,不論是在民族心理上,抑 或文化上都是殊難接受的。因而,對於金的提議,高麗臣僚 普遍反對,甚而有欲斬金使者。史稱:『金新破遼,遣使請結 為兄弟,大臣極言不可,至欲斬其使者』[7][卷97]。儘管由於金富 儀的反對,這種『斬金使』的偏激議論不了了之,但金富儀提出對金之類『蠻胡之國,屈而事之者,乃所謂聖人權以濟道, 保全國家之良策也』的主張,卻一語道破了高麗傳統的頗具 功利色彩的『事大』外交的本質。再則,它也傳達出這樣一種 訊息,即高麗不得不正視金已崛起為東亞大陸的強國這一 事實。天輔三年(高麗睿宗十四年,1119年),金以宗主國的 身份遣使『詔諭』高麗國王。是年二月『,金主遣使來聘,致書 曰「:詔諭高麗國王,朕興師伐遼,賴皇天助順,屢敗敵兵。北 自上京,南至於海,部族人民,悉皆撫定。今遣孛堇術孛報 諭,仍賜馬一匹,至可領也」』。[7][卷14]高麗亦於是年八月遣使 如金國報聘,然由於國書語涉輕慢,金太祖拒絕接受。據【高 麗史】載:睿宗十四年(1119年)八月『丁丑,遣中書主事曹舜 舉聘於金,其書有「況彼源發乎吾土」之語,金主拒不受』.
天會三年(高麗仁宗三年,1125年),一貫奉行『事大』外 交並將其作為保國良策的高麗,對日漸強大、已露霸主之態 的金再也不能熟視無睹,於該年五月『遣司宰少卿陳淑、尚 衣奉御崔學鸞如金,』試圖結好金國,然而,金太宗『以國書 非表,又不稱臣,不納』。金的強硬態度迫使高麗不得不就是 否事金的問題做出抉擇。高麗仁宗四年(金天會四年,1126 年)三月『辛卯,召百官議事金可否,皆言不可。獨李資謙、拓 俊京曰「:金昔為小國,事遼及我。今既暴興,滅遼與宋,政修 兵強,日以強大。又與我境壤相接,勢不得不事。且以小事 大,先王之道,宜先遣使聘問。」從之』。次月,高麗即『遣鄭應 文、李侯如金,稱臣上表』。[7][卷15【]金史】載此事謂:天會四年 『六月丙申朔,高麗國王王楷奉表稱藩』。在金國強大軍事力 量與強硬外交政策的雙重壓力下,高麗被迫遣使向金上表 稱臣,但一直拖延至高麗仁宗七年(金天會七年,1129年)十 一月始進納誓表。【高麗史】載,是年十一月『丙辰,遣盧令 琚、洪若伊如金進誓表』。至此,金麗之間的主從關係確立, 金『全盤繼承遼在韓半島的宗主國地位』[10].
金國不僅憑自身實力改變了金麗關係的性質,而且影 響了高麗的對外政策。早在高麗睿宗九年(1114年)九月, 『高麗就從遼東京兵馬督部署的諜報中,知道阿骨打叛遼的 消息。後來又相繼得知女真敗遼的訊息,乃於1116年閏正 月,遣使向金賀捷,並於四月主動廢除遼天慶年號,改用甲 子紀元。』[11][p.269]史載:高麗睿宗十一年(1116年)夏四月『辛 未,中書門下奏:「遼為女真所侵,有危亡之勢,所稟正朔不 可行。自今公私文字,宜除去「天慶」年號,但用甲子。」從 之』。[7][卷1『4]從此,在高麗行用了一百二十餘年的遼正朔被廢 止,宣告了遼麗朝貢體制的終結。』[12][p.90]對宋,高麗除保持一 貫的友好政策外,亦十分謹慎,在形勢未明之際,既不過分 親近,也不刻意疏遠。高麗一面頻繁遣使如宋請樂延醫,一 面又婉拒宋邀其請命於朝的倡議。高麗於睿宗十年(1115年)秋七月,派遣進士金瑞、權適等五人赴太學。宋則於次年 賜高麗大晟樂。宋重和元年(高麗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醫 官楊宗立等至高麗為睿宗王俁醫病。宣和五年(高麗仁宗元 年,1123年),高麗睿宗薨,仁宗繼位,宋徽宗特親制詔書、祭 文,遣吏部侍郎路允迪、中書舍人傅墨卿等前往致奠,弔慰, 極盡恩禮。即便如此,高麗對宋邀其請命於朝的建議並無絲 毫興趣。史載,『路允迪等告王曰「:……今遼命已絕,可以請 命朝廷」』,對宋人熱情的邀請,高麗以『憂制未終而遽求大 典,於義未安,實增惶愧』為由婉拒。[7][卷15]因此,『高麗在宋、 遼、金勢力消長之際,與三國都維持着表面友好的關係,以 靜待時局的演變』[11][p.270].
二、宋金麗三國關係與東亞政局 金滅遼後,東亞三國宋、金、高麗再次結成相互制約、相 互影響的三角關係,三國之中任何二國關係的改變都會波 及到第三國,從而影響東亞政治格局的穩定。經過多番較 量,最終由金主導的東亞政治格局得以確立.
天會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在金兵的攻擊 下,宋軍節節敗退,宋徽宗倉促間禪位給皇太子趙桓,是為 欽宗。欽宗繼位後,面對金強大的軍事壓力,繼續推行聯和 高麗的對外戰略,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派侯章、歸中 孚等六十多人出使高麗,要求高麗『率勵師眾,相為表里,以 行天誅』。[7][卷15]而此時的高麗已經決定事金,並遣使上表,在 金盛宋衰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自然不願再與金為敵,遂以內 外疲弊為由,婉拒宋人夾攻之議。為避免過分刺激宋人,高 麗仍派使節賀欽宗即位,但為宋金戰火所阻,留居明州一百 三十日而返.
北宋覆亡之後,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江南建立南宋 政權,與金相峙。而這個偏安一隅的新政權在挾滅遼及北宋 之威的金的凌厲攻勢下,生存壓力更甚。基於此,南宋朝廷 一方面繼續密切宋麗之間的關係以增加自存的籌碼;另一 方面,採取各種手段離間金麗關係,使金無法全力南下。南 宋建炎元年(1127年),命胡蠡為國信使出使高麗。接着又派 張詵、柳悅、黃師舜赴高麗,刺探女真情報。次年,宋朝廷派 兩浙東路副總管楊應誠持節赴高麗,欲假道高麗至金,以迎 徽、欽二帝。但高麗衡量宋金情勢和自身處境,再次婉拒宋 廷的要求。自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 間,宋朝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派遣到高麗的使節前後計有五 次。[11][p.275]宋廷如此頻繁地遣使高麗,與金對宋保持的強大軍 事壓力關係密切.
隨着金對南宋攻勢的加強,南宋政權處境愈益艱難,宋 高宗被迫遷都杭州,甚至一度遣散官吏,逃往海中避難。風雨飄搖之中的南宋政權自顧不暇,自然不會熱心與高麗交 聘;再則,楊應誠『假道』之議不成,觸怒高宗,加之此時金麗 之間的朝貢關係較為密切,這令宋人顧慮重重,擔心金假手 高麗刺探宋朝情報,於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辭卻高 麗入貢之請,甚至罷高麗國信使地位,復元豐舊議,地位與 夏同。[13][p.95-96]宋麗關係陷入低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