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8|回覆: 0

[史學]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一)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2-22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網
1644年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子民』的身份歸屬一變再變,前後經歷了『大明』、『大順』和『大清』三個朝代。雖說中國歷史向有周期性改朝換代的習慣(新名詞叫做『王朝周期率』),成王敗寇已成常識。但這樣的『半路殺出程咬金』,讓京城裡的人怎麼也弄不明白,剎那間紫禁城的皇帝寶座怎麼倒讓『第三者』莫名其妙地給奪了過去?
  
360年,六個甲子過去了,往事如煙。所幸保存下來的明清易代記載算是多的,僅在京親歷的回憶錄就有十來部,擴大到相關人士著述也不下三、四十部(不包括南明部分)。20年前,我搜集並閱讀過這些『記憶』資料,也做過研究。這次重讀,說實話,仍是一頭霧水──歷史永遠是混沌不清的:這結果是偶然還是必然?為甲申再祭,首先想到的是這個題目。要對這段歷史進行哲理性的探討嗎?不,我能做的,就是作些歷史性的敘述。老祖宗叫做『述而不作』,西方流行的新名詞稱『後現代』。後現代史學推崇『敘述法』(而非過去流行的詮釋法),認為故事說完了,『敘述者也就死了』,餘下都是讀者自己的事。
  
歷史學家比過去謙遜多了,不好意思再用『揭示歷史發展規律』來標榜自己職業的絕對神聖──想藉助陳舊的歷史構築未來的藍圖,實在是一種過高的奢望。新的說法,歷史學實際上只是一門重新處理『記憶歷史』的人文學科。歷史既已經遠逝,不可能被原模原樣地得到整體『克隆』──留下的都是些記憶碎片,有的是落花繽紛,滿地枯葉,不知如何收拾是好;有的則是荒蕪零落,依稀見到的只是模糊的歷史背影。但是,以『記憶歷史』為名,拂去歷史學神聖的光彩,決不意味着歷史思考的艱難性和智力考驗的程度降低了。這些陳年往事,無一不是我們先輩煎熬過的人性歷練、社會寫照,也不斷地在拷問後代子孫的智力水平:你們怎麼認識,是比我們聰明,還是依然故我,沒有進步?
  
崇禎十七年春夏之交,北京城的老百姓,雖說向來見多識廣,處變不驚,但怎麼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兩個月里,歷史的造化要讓他們經歷接二連三的大事變,體味什麼叫做驚恐萬狀和不知所措。
  

崇禎皇帝登基已經有17個年頭。18歲時接手的是他『木匠』哥哥撂下的,被大宦官魏忠賢恣意搗亂7年,朝綱千瘡百孔的爛攤子。1即位伊始,對着前任政治狂燒了二把火。一把火,不動聲色地把大宦官魏忠賢的勢力消滅殆盡;第二把火,為東林冤案平反昭雪。一時道路相傳,都以為『大明中興』有希望了。然而,沒有多久,崇禎皇帝對臣僚的謙遜和柔情消失了,脾氣變得越來越壞。令他煩心的是,官僚們辦事不力,相互間的攻擊隔三逢二,無有休止。經心腹太監密查,說是在高尚的詞句和說不清的是非之爭背後,仍在玩門戶黨爭老一套。17年裡,他先後更易內閣『宰相』50人(其中處死2人、充軍2人),任免刑部尚書17人,兵部尚書處死2人、被迫自殺1人,誅戮總督7人、巡撫11人。2崇禎帝辯解說:『朕所誅者是貪欺二字。』 3處理的都是那些伸手要權要錢,說假話大話卻失職連連的『劣臣』,下此狠手,也是出於無奈。他發狠說『但要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就滿足了,以此表達對官僚層素質普遍低下的強烈不滿。4當幾度整肅無效,失去耐心之後,崇禎帝再度起用宦官和東廠,重蹈永樂皇帝開創的宦官干政覆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