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3|回覆: 0

[史學] 淺析『六經皆史』的產生及其史學意義(2)

[複製連結]
里人 發表於 2010-12-1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思問網
3.史學功能研究的時代性原則。雖然自有史官史學以來,史鑑作用就被奉爲圭臬,但到清朝爲考據而考據的年代,史學已經成爲史書的考據和辨偽,在現實作用方面早已成了被忘記的記憶。章學誠從宏觀角度考察,一直強調史學研究應當『經世致用』,無論是他對時人專務考據的批評,還是他的諸多史學理論的闡述,其核心皆爲說明史學的宗旨在於『經世』、『有補於世』。不過在這方面,他高人之處是他一直在強調一件事情,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理論修養。他警戒史家不可『作繭自縛』,相當與當代一個流行的詞語――『異化』,從他的【文史通義】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認知,歷史著作之所以求新求變,一個主題千百年依然可議,就是由於我們往往抱著鑑往知來的目的去讀歷史,一逢世變,便想從歷史中探尋世變之由;求之不得,自然就不滿意於現有的史書,而要求重新寫過。這就導致每一個新時代必有一些根據其時代特點所改修過的新史書。與時代隔離的純而又純的所謂『純史學』,致使史家成爲象牙塔內的玄思冥想者,無論如何是維持不了不斷的創新力的,但我們應該清醒,歷史的終極目的並不是讓歷史的面貌模糊,而是讓他變得清晰,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史學追求還是蒙昧狀態的無限慌張。所以史學還是要回歸於史家所處的社會才能得到更深刻認識和經驗。就以『六經皆史』說的認識爲例,多少年來無數學者用心發掘出來的『六經皆史』說的『時代』的或超越『時代』的意義,事實上卻越來越遠離那個讓章學誠本人深感寂寞的『時代』!雖然沒有人否認『六經皆史』說蘊含著『太多的思想內容』,但是,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恰好是後人領略到的,又有多少是硬生生『被賦予』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早已成爲比探究『六經皆史』本源意蘊更爲困難的『異化』問題。 (作者:王忠強)
    

  參考文獻:  


  [1]羅炳良.論章學誠的『以史明道』觀念[J].甘肅社會科學,2005,(1).  
  [2]姚曼波.章學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1983.  
  [4]章學誠.章氏遺書(卷2)[M].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