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歷史千年 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從鞏固新建立的封建政權出發,曾採取過一些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措施。當時農業生產有一定發展,與此同時手工業生產也有某些進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絲織業、制瓷業和造船業。
北方和四川的絲織業一向很發達。隋朝時,今河北、河南一帶是北方絲織業的中心。相州 (今河南安陽)的綾紋布非常精美,是上繳王朝的貢品。四川的蜀郡(今成都)一帶『人多工巧,綾錦雕鏤之妙,殆侔於上國(指中原地區)』 。
隋唐制瓷技術的進步比較突出。隋代制瓷業在瓷土選煉和施釉技術上都有提高。在西安市曾出土過一件隋代的白瓷天鵝壺,質地堅硬,造型美觀,是我國所發現最早的白瓷器之一。此外,在發掘李靜訓墓(大業四年,公元六○八年)和姬威墓 (大業六年)中也都發現了白瓷器。青瓷方面,所出土的青瓷器說明是以高火候燒成,硬度遠遠超過晉代青瓷。
隋代的造船業很發達。楊素督造攻陳用的五牙大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餘尺,前後安置了六個長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擊敵船。煬帝楊廣巡遊江都建造了幾千隻船,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這些船種類很多,有龍舟、翔螭、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等。龍舟爲煬帝乘坐,規模最大,製作也最精。船長二百尺,高四十五尺,寬五十尺。船身份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下層供太監居住。皇后乘坐的翔螭和宮妃乘坐的浮景也都極其華美。造這樣大的船,自然是需要很高超的手工技巧的。
隋王朝曾有幾個著名的能工巧匠,其中石匠李春的創造最值得記述。開皇末年至大業年間,李春在趙州(今河北趙縣)建造了一座安濟橋。橋爲單孔石橋,全長五十四米,寬九米,橋拱跨距三十七・四五米。大拱上端左右各有兩個小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的重量,又可在洪水時便於排水。安濟橋的橋面平直,行人車馬來往便利。公元七二○年唐中書令張嘉貞爲橋作銘文,說李春造橋,『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兩涯(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盪突,雖懷山(洪水)而固護焉。非夫深智遠慮,莫能創是』 。由於橋的結構良好,雖然已經過一千幾百年的漫長歲月,至今仍然保持完好,屹然無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