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3|回复: 0

[史学] 读《资治通鉴》:东进和西征的路线之争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0-11-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网络
巴蜀相争,秦惠王想出并讨伐蜀国,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攻打蜀国注定是一件苦差事。何况,韩国在自己身后虎视眈眈,一旦有机可乘,定会算计。惠王进退维谷,犹豫不决于是,手下的大臣张仪和司马错分别给惠王出了不同的建议:
张仪对攻打蜀国很不感冒,觉得那样获取的利益太少,劝说惠王安抚魏国,攻打韩国,借道直逼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从而获得主动权。
司马错意见与张仪不同,而是主张讨伐蜀国。攻打韩国,占领东西周王都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名利双失。就名而言,以臣讨君是不义之举,留下的只能是恶名,授人以柄。就利而言,攻打韩国和周,只能把自己的敌人逼得狗急跳墙,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而攻打蜀国却是名利双收,既出师有名,又能得到不可小视的利益。
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攻打了蜀国。实践证明,惠王的选择是正确的,蜀国攻打下来以后,秦国更加强大了。
把周天子不放在眼里是一回事情,但是赤裸裸地攻打又是另外一回事。“据九鼎,按图籍”,真的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如果控制了天子,就能号令天下,大家大都可以“擒贼先擒王了”。但问题是,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号令天下的目的,而且还会授人以炳,让自己陷入孤立。正是这样一个式微的“周王室”,这样一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却戏剧般地在各诸侯之间起着制衡的作用。因为它在各路诸侯眼里仅仅是一个符号了。这个符号,可以作为工具,也可以作为幌子,更可以作为借口。所以,此时的秦国,向东进军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此时东海之滨有齐,中原之地有燕赵,南方有楚,实力都还很大,的秦国实力还没有大到可以摊牌的程度,势力还没有雄壮到可以凌驾于一切的地步。如果此时急于求成,势必陷入被动。所以是名利皆失。所以大规模地向东进军,是时机不对。相反,攻打属国虽然道路险阻,但却是胜券在握,犹如豺狼攻群羊,何况蜀有桀纣之暴,攻其顺乎民心,不仅能够活的美名,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还能“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没有任何风险,成本最低,还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