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7|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由蘇秦合縱六國的失敗所想到的(2)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11-3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縱觀歷史上的這些統一戰線,除非有著當前的利益需要,否則所謂的結盟註定是個懷鬼胎,同床異夢。一方面,在對外上不能同心協力,另一方面,內部還是勾心鬥角,互相傾扎。其實說破了,狗不急得時候是不會跳牆的。正如我們前面所看到的。智伯攻趙襄子,韓、魏兩家還不是作爲幫凶?因爲危險沒有馬上到他身上。只有智伯說出了『水能滅人國』的狂言下,他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危險,與趙襄子結盟,滅掉了智瑤。
但上帝不是總給人這種機會的。張儀的連橫之所以能夠最後成功,在本質上就是讓某些國家暫時感覺不到威脅,而去集中力量進攻某幾個國家。在地理位置選擇上,則是結交距離自己比較遠的國家,佯裝與其和好、交善,讓其感覺不到威脅,而對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國家揮舞大棒。這就是秦國的『遠交近攻』。透過【通鑑】,我們經常看見秦國對魏國揮舞大棒,侵占其土地,而暫時沒有向距離比較遠的國家『變臉』,原因很簡單,溫水煮青蛙,讓他們暫時感覺不到威脅,也就失去了警惕的力度,從而騰出時間將自己的近鄰先消滅。再自己的近鄰被消滅以後,魔爪才逐漸伸向更遠的地方。蠶食真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縱觀歷史上的『不抵抗政策』和『綏靖政策』,哪一個不是出於這樣的心理,但又有哪一個逃脫出了魔爪?
歷史就是這樣演進的: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爲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想起了【紅樓夢】的第十三回中王熙鳳夢中與秦可卿有一段對話,頗值得人尋味:
秦氏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話,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書舊族了!』
鳳姐聽了此話,心胸大快,十分敬佩,忙問道:『這話慮得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
秦氏冷笑道:『嬸子好痴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於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保永全了……』
但能做到深謀遠慮、居安思危的人又有多少?一個國家、民族亦如是。用常人的華語說,這是鼠目寸光,不能深謀遠慮。其實這種『鼠目寸光』根植於人的本性中。由此,我不得不慨嘆人性的卑賤,爲什麼非要在危機明顯地處於眼前的時候才能真正地緊張起來,而在危機逼進的時候卻熟視無睹?儘管也知道是危機,但爲什麼卻又如此地麻木?我們人好像就是如此,比如,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在失去的時候又往往會後悔莫及。有句話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中保持一顆『居安思危』之心?唯一能讓他『居安思危』的也許就是『憂患』的環境。讓他緊張,讓他不安,方可不能懈怠。有句俗話說得很好,敬酒不吃吃罰酒,人性也許就是如此。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則難安,微則難明。人活一生,其實都是在這『危』與『微』的途中行走,如何在這『危』與『微』的途中,減少墜毀入危途的機會?如何使『危者安,微者著』?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對的大問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