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天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发笑的不是别的,是人行动的结果恰恰背离自己动机的初衷。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意义上的“玩笑”。
历史沉浮,无论是流血的战争,激进的变革,从宏观的角度看,目的无非两个: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从理论上讲,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国家不富强,经常遭受侵略欺凌,国内的人民哪里有幸福可言?话说回来,国内的人民饥不裹实,颠沛流离,这样富强起来的国家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二者似乎是统一的。
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问题决非如此简单。逻辑上的统一无法阻碍现实中的断裂和分化,以至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成了历史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无法同时兼顾,要么选择前者,要么选择后者。
《吕氏春秋・长见篇》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把吕尚封在了齐,把周公旦封在了鲁。有一天,吕尚和周公旦的关系不错,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周公旦问吕尚:“何以治国?” 吕尚回答说:“尊贤尚功”.吕尚问周公旦:“何以治国”周公旦回答说:“亲亲上恩。”太公望说:如果你这样治理国家,鲁国的国力就会慢慢地削弱了。周公旦反驳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我的子孙却能前后相继,齐国看似强大了,但齐国以后的君主未必姓吕了。此言果真不假,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齐国果然不是吕家的天下了;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但却是三十四世而亡。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盖尊贤上功,国威外达,主权亦必旁落,不能免篡弑之祸;亲亲尚恩,以相忍为国,虽无篡弑之祸,亦不能致富也。
更为糟糕的是,国家也不富强,人民也不幸福,既没有做到“国威外达”,也没有做到”亲亲尚恩“也就是内忧外患。这种场景可以说糟糕到了极点。
历史的发展可能正是为吕尚和周公旦的这一段对话作注解的。但更为微妙的是,不同的历史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战国时代,战乱纷呈,民不聊生,弱肉强食,一切都要靠拳头说话,那些不富强的国家只有挨打受气的份,相反,那些拳头较硬,实力较强的国家却是占尽了上风。在这种”争于力气“的年代,谁还会去推行“亲亲尚恩”呢?我们看到,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唯一的目的不过是国家富强。
秦国强大了,强大到无人能敌。但是,秦国的百姓却遭殃了。战国时代,哪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的最苦?是秦国。哪个国家的臣子最不好当,也是秦国。如果我们看看秦国的历史,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采取严刑酷法对百姓进行镇压,不是上战场打仗,就是被身边的人监视,大气都不敢出,因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丢掉性命。在这样一个丝毫没有安全感的国度里,又会有什么幸福感呢?《资治通鉴》中说:“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鞅执法极其残酷,在当宰相的十年中,曾经在魏水河畔处决犯人,把渭水都染红了。谁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呢?估计没有人愿意。秦国曾经攻打上党,上党的老百姓都跑到赵国去了,他们知道,一旦成为秦国的子民,就无疑下了地狱!正如鲁仲连所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 鲁仲连作为山东的文明人,对秦国的野蛮嗤之以鼻,说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士兵看下敌人的一个脑袋,就晋爵一级。所以,秦国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不仅仅把敌人杀死就完了,还要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别在裤腰带上,继续向前冲,杀的人多了,裤腰上的脑袋就多了,有时候多大七、八个。试想,一个浑身献血,腰带上别着七、八个鲜血淋淋的脑袋,还在向前冲杀,谁见了谁不会害怕?所以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所以,秦国是通过高压、酷法强制性地将国家的内耗降低到最小,从而富国强兵(别忘了,富得不是民,而是国家。强的不是人,而是“兵”的角色)。也正因为此,秦国通过对国内人民的压制换取了国家整体的利益,最后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吞并八荒,统一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