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天涯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發笑的不是別的,是人行動的結果恰恰背離自己動機的初衷。這就是米蘭・昆德拉意義上的『玩笑』。
歷史沉浮,無論是流血的戰爭,激進的變革,從宏觀的角度看,目的無非兩個: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應該是統一的,國家不富強,經常遭受侵略欺凌,國內的人民哪裡有幸福可言?話說回來,國內的人民飢不裹實,顛沛流離,這樣富強起來的國家又有什麼意義?所以說,二者似乎是統一的。
但我們縱觀歷史的長河,問題決非如此簡單。邏輯上的統一無法阻礙現實中的斷裂和分化,以至於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成了歷史中的一個兩難選擇,無法同時兼顧,要麼選擇前者,要麼選擇後者。
【呂氏春秋・長見篇】曾經有這樣一個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把呂尚封在了齊,把周公旦封在了魯。有一天,呂尚和周公旦的關係不錯,二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治國之道。周公旦問呂尚:『何以治國?』 呂尚回答說:『尊賢尚功』.呂尚問周公旦:『何以治國』周公旦回答說:『親親上恩。』太公望說:如果你這樣治理國家,魯國的國力就會慢慢地削弱了。周公旦反駁說:魯國雖然削弱了,但我的子孫卻能前後相繼,齊國看似強大了,但齊國以後的君主未必姓呂了。此言果真不假,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齊國果然不是呂家的天下了;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但卻是三十四世而亡。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說:『蓋尊賢上功,國威外達,主權亦必旁落,不能免篡弒之禍;親親尚恩,以相忍爲國,雖無篡弒之禍,亦不能致富也。
更爲糟糕的是,國家也不富強,人民也不幸福,既沒有做到『國威外達』,也沒有做到』親親尚恩『也就是內憂外患。這種場景可以說糟糕到了極點。
歷史的發展可能正是爲呂尚和周公旦的這一段對話作註解的。但更爲微妙的是,不同的歷史給出了不同的選擇。戰國時代,戰亂紛呈,民不聊生,弱肉強食,一切都要靠拳頭說話,那些不富強的國家只有挨打受氣的份,相反,那些拳頭較硬,實力較強的國家卻是占盡了上風。在這種』爭於力氣『的年代,誰還會去推行『親親尚恩』呢?我們看到,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唯一的目的不過是國家富強。
秦國強大了,強大到無人能敵。但是,秦國的百姓卻遭殃了。戰國時代,哪個國家的人民生活的最苦?是秦國。哪個國家的臣子最不好當,也是秦國。如果我們看看秦國的歷史,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採取嚴刑酷法對百姓進行鎮壓,不是上戰場打仗,就是被身邊的人監視,大氣都不敢出,因爲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丟掉性命。在這樣一個絲毫沒有安全感的國度里,又會有什麼幸福感呢?【資治通鑑】中說:『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爲相十年,人多怨之。』商鞅執法極其殘酷,在當宰相的十年中,曾經在魏水河畔處決犯人,把渭水都染紅了。誰願意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里呢?估計沒有人願意。秦國曾經攻打上黨,上黨的老百姓都跑到趙國去了,他們知道,一旦成爲秦國的子民,就無疑下了地獄!正如魯仲連所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彼即肆然而爲帝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爲之民也!』 魯仲連作爲山東的文明人,對秦國的野蠻嗤之以鼻,說秦國是『尚首功之國』。秦國的士兵看下敵人的一個腦袋,就晉爵一級。所以,秦國的士兵在打仗的時候,不僅僅把敵人殺死就完了,還要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別在褲腰帶上,繼續向前沖,殺的人多了,褲腰上的腦袋就多了,有時候多大七、八個。試想,一個渾身獻血,腰帶上別著七、八個鮮血淋淋的腦袋,還在向前衝殺,誰見了誰不會害怕?所以秦國是『尚首功之國』秦國的軍隊是『虎狼之師』。所以,秦國是通過高壓、酷法強制性地將國家的內耗降低到最小,從而富國強兵(別忘了,富得不是民,而是國家。強的不是人,而是『兵』的角色)。也正因爲此,秦國通過對國內人民的壓制換取了國家整體的利益,最後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吞併八荒,統一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