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2|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1)

[複製連結]
+
夏知 發表於 2010-11-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
五l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五l大夫死,秦國男女流弟,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在中國文化特殊的基調和底色下,外王之術必須要以內聖之方作為根基,否則就會成為強加在民眾上面的外在規範和制度。對他們來說這是異己化的,而不是自己發內內心去遵守的。失去了內心的自覺,外在的循規蹈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因為在這樣一個強調愛有差等,上下有別的文化中,任何制度和規範都是從上至下的,因此,這些規則和制度是否良性,是否是民眾自覺遵守的遊戲規則,則成了關鍵。中國文化的價值獨斷和道德要求,首先要求制定這些規則和制度的領導者必須在道德上賢明的,因為只有賢明的君主才會實施『仁政』,而『仁政』在遭遇民眾中的每一個個體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被後者接受,在行為上表現為自覺,儘管沒有外在的強制。所以,『內聖』和『外王』必須統一起來。所以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恃力,是『內聖』的缺陷,必然導致『外王』方面的『亡』;相反,恃德,則是『內聖』的修煉,必然導致『外王』的『昌』。只有『內聖』和『外王』的有機結合,才能出現天下『大治』。
  
商鞅之死,其根本在於沒有立足於『內聖』,而是片面、畸形化地去追求『外王之術』。商鞅本屬『三晉』,而『三晉』之學多為事功之學,還少關注人生的意義,道德的修養和品質的培養這些近乎玄虛的問題,他們的學問很實在,就是如何讓國家富強。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同為東方之學,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出現了『齊魯之學』與『三晉』之學的斷裂和分野,前者不追求功利,而在於全面性地改良社會土壤,推動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的進化,是一種形而上的『內聖之學』,而『三晉之學』則是追求外在功效,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外王之術』。前者看得遠,注重玄思,但卻『外王』無術,我們後面還會詳細談。後者眼光近視,對看重當下之功效,而不注意土壤的改良,比較務實,但卻『內聖』無方。趙良通過商鞅和百裏奚的對比,形象地道出了二者的差別和學識上的分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