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浪 『內聖』關乎個體,『外王』著重群體,個體和類的衝突導致了『內聖』和『外王』的斷裂和相離。雖說『內聖』和『外王』是一體的,但在歷史的演進中卻是有所偏重,不可同時兼得。因此,所謂『內聖』和『外王』的和諧統一永遠作爲一種理想而存在於歷史的前方,而在現實中卻總是隔膜和背反。
百里奚輔佐穆公內修品質,外施仁政,從而秦朝上下政通人和,奠定了秦朝強盛的基礎和根基。在這裡,其選擇的是一條社會土壤改良的漸進道路。這條路雖然緩慢,但卻是穩紮穩打,沒有半點虛招。在這條道路上,目的性不是那麼強烈,功利性不是那麼明顯,就好比吃中藥,病去如抽絲,但卻是標本兼治,恢復的是人體的免疫力和健全的機能。而商鞅,信奉的是刑名之術,其出發點就把自己置於了和民眾相對立的地位上了,『民不可以慮始,而可以樂成』,他的刑名之術就是在鑽研如何『畜其民』,讓國家達到富強。正因爲此,商鞅對那些『亂法』的『刁民』一點也不客氣,不是『遷之於邊』,就是『渭水論囚』。據錢穆先生考據,商鞅變法,受影響最大的是李悝,而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性惡論是他們的人性觀,對人性的自我完善沒有信心。法家的主要觀點之一就是,社會的上下有序最終還要靠外在的強制,從荀子對『禮』的強調,到韓非子對『法』的重視,無不說明這一點。因此,他們對緩慢的社會改良沒有信心,更沒有那個耐心,追求的是立竿見影的外在效果。他們目的性很強,功利心很重,對如何『霸天下』、『帝王之業』、『富國』、『強國』頗感興趣,而對『仁義』、『道德』這些東西卻沒有多少信心。就好比吃西藥,吃了馬上就會立竿見影,活蹦亂跳,但是卻很難標本兼治。
百里奚和商鞅在中國歷史上代表了兩條『路線』,有人稱之爲『王道』和『霸道』的區別。儘管他們在外在形式上都想達到『內聖』和『外王』的最終統一,個體和類的最終和諧(商鞅也不是不關心個體,而是強調:個體的命運,必須寄託於國家的大命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由於歷史的現實性,他們在操作層面上都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偏執。百里奚代表的是儒家 『內聖』向『外王』的外化模式,但對個體的過分強調,讓他們在治國策略上往往捉襟見肘,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而商鞅所代表的『法家』遵循的則是『外王』向『內聖』的內化模式,在治國、平天下方面能夠放開手腳,但對個體的道德修養和品質提高卻是不那麼關注。隨著歷史的演進,歷朝歷代都開始在歷史中吸取教訓,重視儒家和法家的有機結合,正所謂『內儒外法』,儘可能地將個體的『修身、齊家』和群體的『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從而在個體和類兩個層面都有所照顧。但遺憾的是,『內儒外法』僅僅是一種理想和一廂情願的對白,很難有真正結合者,因爲二者在骨子裡就不是一種東西,二者的結合也不是將二者揉捏在一起。縱觀歷史的風雲變幻和朝代更替,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對『儒家』和『法家』都有所側重,有時重視『儒』,有時重視『法』,這是時勢的選擇,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因時而化』,根本不存在一種固定的模式和僵死的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