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5|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4)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1-2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以笔者的功力,估计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无论梁漱溟所说的“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还是许R光所分析的“情境中心主义”和“相互依赖”都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人伦情感至上、血浓于水的“相互依赖”使得中国人不可能有西方意义上“普遍主义”,而更多地是“凭借与行为者之属性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身上的价值的至上性”的“特殊主义”。正因为此,中国人宁肯牺牲事实,也要维护价值的正当性,给人一种是非不明的味道: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个“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故事在以法治国的今天肯定不再提倡。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父子相隐”切中了中国文化的实质,父亲偷了东西,儿子要为父亲隐瞒,儿子偷了东西,父亲也要为儿子隐瞒,而不是互相告发。“大义灭亲”在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美谈,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在中国人眼里,情感和价值远远比是非曲直更重要。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因为利益纠葛父亲和儿子对博公堂的情形,但在他们据理力争的背后更多的则是忧伤、失望和孤独。即使打赢了官司又如何呢?双方都将是失败者,因为父子之情已经不再了。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