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4|回覆: 0

[史學] 明太祖海禁的政治經濟原因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0-10-26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對外貿易會提高貿易雙方的福利水平,是件雙贏的事。我國海外貿易的歷史悠久,【尚書】中就有海外貿易的記載,明以前的封建王朝都不曾明令實行海禁政策。宋代更是積極提倡海外貿易,並把商稅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明太祖之所以把『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作為祖制,寫入大明律,自然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狹隘性,更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密不可分。
先說經濟層次的原因,明初的商品經濟遭到連年戰亂的打擊,較之宋代有明顯的退步。商稅收入也相應銳減。有人核算,明初的商稅年收入只有約20萬兩,相當於北宋的百分之一,與南宋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對於明太祖來說,發展農業經濟是當務之急,自然沒興趣發展對外貿易了。而且,明代的疆域比宋代遼闊,農業稅收也更多。以上是從財政放入角度看。
從財政支出來看,宋代的三冗問題(『冗兵、冗員、冗費』)在明代都得到了解決。明代實行軍屯制度,軍隊自己生產,自給自足,明太祖曾自豪的說:『朕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種亦兵亦農的政策不論是否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有效的降低了財政的軍費壓力。明代的官僚隊伍也沒有宋代那麼龐大。宋代對文人最為優渥,明代就沒有那麼好了。明代的官員工資是歷代最低的,由此兩點,明代的財政支出比宋代輕鬆的多,自然不需要用商稅補充財政收入了。
再看政治層次的原因,明代建立之後,並沒有肅清所有敵人。沿海地區仍有諸多不安定因素存在。敵對勢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張士誠,方國珍餘部。張、方都是元末崛起的地方勢力,且靠近大海,部下多是沿海百姓。在張、方被朱元璋擊敗之後,餘部逃竄海上,繼續與明朝為敵,故有史書記載明初『禁濱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這些殘餘反叛勢力在永樂年間仍人數眾多,明初多次圍剿不成,索性閉關自守,不給其尋釁的機會。
二、倭寇問題。元代兩次征日失敗後,官方往來斷絕。日本人為了得到中國的物資,在元代就不斷在中國沿海搶劫。胡惟庸案事發時,明太祖懷疑日本人幫助了胡惟庸謀逆,『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到了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榮在遼東取得剿倭勝利,倭患大為減輕,但始終未根除。
三、元朝的殘餘勢力。元朝不僅是陸上的大帝國,海上也有相當影響。元亡後有些遺臣逃到海上繼續反對明朝,例如『誓死報元』的陳友定的餘部。
這些海上敵對勢力無法輕易剿滅,故而只能消極防守,實行海禁。總而言之,明初海禁有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是才在當時環境下作出的重要選擇,其中國防安全上的考慮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海禁不是簡單的由於思想文化上的狹隘性造成的,也與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沒什麼關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