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一元一 【資治通鑑・漢紀十】載: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這是說衛青雖然出身微賤,但善於騎射,材力過人;與士大夫交往很注意禮節,對士卒很關心、很寬容,常施恩惠,因而大家樂於接受衛青的調遣。衛青本人又有將帥之才,故每次出擊都能立功。然後司馬光結論: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此次出征前,衛青的才幹突出表現在他選擇龍城作為進攻對象。
為何要進攻匈奴王廷龍城?
一是不會無功而返。
這一方略非常大膽!龍城既然是匈奴祭祀祖先之地,不可能沒有匈奴人駐守。選擇匈奴王廷作為目標,肯定不會像公孫賀一樣無功而返。
二是不會遭受重大損失。
龍城地處匈奴腹地,從來沒有漢軍到達過。而匈奴人一貫是青壯年出征,老弱者留守。在王廷既能找到匈奴人,又無匈奴重兵,漢軍可以只管打,不用防。正如兵法所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李廣、公孫敖都敗在遭遇匈奴重兵,寡不敵眾。
衛青則不然,他選擇智取而不是強攻。
第二,時代。
武帝時,漢朝對匈戰略由開國以來的被動防禦,轉為千裏奔襲的主動進攻,轉為大規模騎兵軍團的機動作戰。衛青在漢武帝的親自部署下,熟練了新的作戰模式。這是需要英雄的時代,衛青生逢其時。
如果拿李廣比較,我們會看得更透徹。李廣有高超的射藝,個人能力勿庸置疑,但是,李廣終生不得志,重要原因就是他生不逢時。
文、景兩朝休養生息,在對匈關係中以防守為主。李廣曾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的太守,漢朝吩咐他的任務是防備匈奴,而非主動出擊,客觀上使素以奮力作戰聞名的李廣失去了很多建立戰功的機會。
武帝時代,開始採取千裏奔襲、深入匈奴、主動進攻的戰略。而李廣已老,他沒有了衛青的朝氣,戰績自然不顯著。
元光六年(前129),衛青直搗匈奴龍廷,正是他順應戰略轉變,創造性應用戰術的結果。
第三,運氣。
衛青最大的運氣,在於拿到了率兵出征的『令牌』。衛青從未上過戰場,只因姐姐受寵,而被特別關照。沒有漢武帝任將出征,衛青沒有機會成為抗匈名將。
我們不妨先看看李廣。李廣是邊地宿將、名將,聲名顯赫。
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和衛青一樣,都帶一萬軍隊。結果,衛青一路未遇強敵,直搗龍城,李廣卻遭遇匈奴主力,兵敗被俘(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假如衛青遇到匈奴大軍,無疑,也會成敗兵之將;但是,惡運偏讓李廣趕上了。再看看另外兩個年輕的公孫將軍。
一個是公孫敖,一個是公孫賀。他們也是各帶一萬軍隊出征,結果,公孫敖不順,損兵七千,自然是殺頭罪。公孫敖與衛青摯交密友,衛青首戰立功之時,他卻只能靠贖金買了條命。
公孫賀是衛青的姐夫,這次也無功而返。相對於李廣和公孫敖,他是幸運的;但相對於衛青,公孫賀還是背運。
從此以後,衛青屢戰屢勝,平步青雲,封侯拜將。同時,大漢軍中,呼聲最高的軍事天才――飛將軍李廣,黯然退場,又一次錯過封侯機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究竟是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