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晚報 爨底下村,位於門頭溝齋堂鎮以西的小北溝內,109國道路北6公裏處,200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爨』字筆畫太多,書寫不便,現通常改寫為『川』字,但國務院立的那塊大碑上卻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築群』,即明擺着仍以『爨』字為準。對文化歷史書法等有興趣的遊人,往往愛琢磨這『爨』字是啥意思,小村為啥要叫『爨底下』這麼個怪名,最近由門頭溝地方志辦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對『爨』字的由來作了如下解釋。
其一,是根據姓氏而來。魏晉南北朝時,統治雲南東部地區的為爨氏家族,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元代分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後,爨專指羅羅。爨姓出過書法家,名叫爨道慶,為南朝宋人,留有『爨龍顏碑』,另一個姓爨的是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以爨寶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於軍事。川底下村有個地名叫『爨頭』,在村上邊,明代這裏是『爨裏安口』,村名『爨底下』因明代軍事隘口而得,爨、川諧音,後人去繁從簡變為『川底下』。此處地勢險要,從北京到河北懷來的古道從這裏通過,因此就形成了險關隘口,遼代時名為『南暗口』,由『山後八軍』中的青白軍駐守,遼代時期,宋朝與金國聯合攻遼,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時,金國大將粘罕率兵從礬山小盆地出發,翻越黃草梁,從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舉攻克燕京,成為古代有名的戰例。明代時,在此設立爨裏安口,派兵戍守。因此村位於爨裏安口之下方,故名為『爨底下』。(高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