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0|回覆: 0

[史學] 寧夏"骨簡"真偽待權威鑑定 記載內容十分豐富(2)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8-5-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英雄』還需問出處  

  這批『骨簡』來自哪裡?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與它們的真偽、價值、命運休戚相關。  

  趙培祥告訴記者,這些『骨簡』均來自寧夏鹽池縣張家場。  

  張家場,在秦代就已存在了,漢代曾經建有相當規模的城池。現在,它隸屬於鹽池縣的花馬池鎮,而古城遺址已是一片荒涼。在那裡,不斷有珍貴文物出土,盜墓活動一度也很猖獗。張家場漢代古墓群,曾是盜墓者瞄準的目標。種種跡象表明:張家場在當時的地位很高。因此,張家場古城遺址很早就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它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該說,在那裡發現漢代『骨簡』,有其合理性。  

  趙培祥分析,這些『骨簡』最初可能都是裝在陶罐中、埋在城牆下面的。有些陶罐破了,『骨簡』也就漏出來了。據說,有人曾在地面上撿到過。當地見過『骨簡』的,大有人在。北京寧夏大廈總經理曹凱龍告訴記者還從北京故宮方面得到證實:故宮也收藏了『骨簡』,研究人員還在上面發現了簡化字。  

  從事民間收藏已有20多年的趙培祥,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收藏『骨簡』的,直到2007年還在民間收購到少量『骨簡』,其間,他還從鹽池縣直接收購到至今仍裝有『骨簡』的陶罐。當他花了很大精力對這些『骨簡』進行釋讀、整理之後,他堅信:這些東西,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  

  記者在趙培祥家中看到了裝有『骨簡』的據說源於漢代的兩個陶罐。只見其中一個陶罐的罐口下面,有墨寫的五字隸書:『上郡都尉府』,字跡十分清晰,這正是『骨簡』中多次提到的名詞。罐內的半罐『骨簡』尚未取出,總共約有四五十枚,均呈淺綠色。顯然,這樣的顏色與其長期與銅錢共處一罐有關。從罐口望下去,『骨簡』下面的銅錢清晰可見。趙培祥告訴記者,裡面的銅錢約有幾十枚,可以看出的是五銖和貨泉兩種。  

  專家呼籲儘快對『骨簡』進行權威鑑定  

  由於不是考古發掘的『產物』,而是民間收藏,人們自然對這批『骨簡』的真偽要劃個問號。  

  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認為造假的可能性很小。他說,『骨簡』造假,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古代的骨頭;二是造假者要對漢代歷史相當了解,照抄史書或胡編亂造,輕易就可識破;三是造假者要有非同一般的書法、雕刻技能。而這三個條件,是很難滿足的,全部滿足就更是難上加難。  

  寧夏某大學一位年輕教授對『骨簡』持否定態度。他從用料、版式、雕刻、用語、地名、簡化字等6方面提出質疑,其中有些論據也有說服力。在寧夏,同樣持否定意見的,不只他一人。  

  年逾六旬的歷史學者楊森翔在認真研究了這位教授提出的『六大疑點』後認為,每一個『疑點』都可以商榷,『六大疑點』不足以否定全部『骨簡』。  

  記者注意到,儘管對『骨簡』存有爭議,但幾乎沒有人對『骨簡』之骨的『古』產生懷疑。雖然有人認為有些字是刻在燒焦、變黑的骨頭之上的,不大可能出自古人之手,但沒有人認為其所刻之骨為現代之骨。  

  趙培祥曾帶着這些『骨簡』拜訪過北京、上海、甘肅、廣東等十來個地區的專家,都得到令他滿意的結果。他說,一般造假者既不可能獲取這些資料,也無法憑空想象歷史事件。他還為此請教過多位書法家、雕刻家,他們都說自己既寫不出來,也刻不出來。  

  趙培祥告訴記者,至今還沒有召開過專門針對『骨簡』的鑑定會或研討會。時至今日,看過全部『骨簡』的人也是屈指可數,而研究過每一枚『骨簡』的人還沒有,就是否定『骨簡』的人,也只是看了很少的幾片。  

  寧夏著名考古專家牛達生也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儘快組織國內權威專家進行鑑定。寧夏文聯主席鄭歌平認為,應該儘快將這些資料編輯成書,為研究者提供實物資料。  

  有專家建議,還可以到『骨簡』的『出生地』鹽池縣張家場進行一些必要的考古發掘和社會調查,如果能發現同類『骨簡』,再做相關鑑定、對比研究,就可以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了。  

  據說,『骨簡』在收藏市場上的價格,已經由原來的每枚幾元錢迅速飈升到幾千元乃至幾萬元。記者了解到:有4枚『骨簡』,竟然被北京一家拍賣公司定出了24―30萬元的拍賣估價。如果再不對這些『骨簡』進行鑑定、研究、保護,將可能真的出現模仿造假、以假亂真的局面。  

  如果『骨簡』是真的,那將震驚全國,引來專家研究的熱潮;如果『骨簡』是假的,那將使人們對造假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其警示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看來,及時的研究和鑑定十分必要,人們將拭目以待。記者莊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