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下面再談幾種在京師服職的文武官員。
宋代在京服職的文官,按其官階分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從宰相以下在京師做官者,均稱之為『京官』。其中常能朝見皇帝的稱為『常參官』,此外稱為『未常參官』。宋代的京官含義又有不同,僅指不常參的低級文官,實際類似唐代的『未常參官』。這類京官的寄祿官,宋初有秘書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務郎、承奉郎、承事郎、宣義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等五階,其官品為從九品、正九品和從八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時設差遣院,與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後,廢除京官之稱,規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稱『承務郎』以上,不過時俗仍沿舊習稱京官。
唐代的常參官在宋代稱為『升朝官』。這是對可以朝見皇帝和參加宴坐的中、高級官員的總稱。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內殿崇班以上均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後,文臣自通直郎到開府儀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為升朝官。又改侍從官以上官員每天赴垂拱殿朝見,稱為『常參(日參)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見,稱為『六參(每月六次)官』;另一種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見,稱為『朔參官』。
武官依其官階分為橫班、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處以『三班』者,稱『o應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時因資品少,又陸續創設三班借職、三班奉職(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東西頭供奉官,稱『小使臣』;內殿崇班、內殿承制以及閣門o候,稱『大使臣』。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統轄。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稱『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舊不改。宋高宗時重定武階,其中小使臣八階,大使臣兩階。
宋初承後唐舊制,在三班之上設諸司使、副使,當時尚有正官擔任實職,但後來逐漸變成階官。自皇城使至供備庫使,共四十使,是諸司正使;其副職是諸司副使。【宋史・職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謂之東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謂之西班。初猶有正官充者,其後但以檢校官為之。』東班和西班是因朝參時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職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詔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東西班官員都是正七品。
比諸司使更高的武階是橫班,或稱為橫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內客省使、客省使、引進使、四方館使、東上閣門使、西上閣門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進副使、東上閣門副使、西上閣門副使等,共十階。朝參時位在東班前,列成橫行。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共十二階。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協忠大夫、協忠郎、翊衛大夫、翊衛郎、親衛大夫、親衛郎等十階,通稱為橫班。正使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為從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閣門之選,置閣門舍人十員,以待武舉之入官者,掌糾察殿廷禮儀失制,併兼侍立,若皇帝駕幸,作為隨從,稱為『閣職』,有如文官之館職。此職先由中書省召試,然後任命。淳熙間,又置看班o候,由忠訓郎以下、秉義郎以上充任;閣門o候,須由胸懷韜略,善弓馬,並在邊境任過職者充任。宋寧宗時,特別重視此類官員的選任,【宋史・職官志六】說:『慶元初,申嚴閣門長官選擇其屬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預召試,蓋以為右列清選雲』。凡帶閣門之職者,均稱為『閣職』。
武職充任最親信的近侍為帶御器械,這是因為五代時皇帝多在軍中,故有此習慣。宋代沿襲,非極親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帶武器作侍衛。【宋史・職官志六】說:『宋初,選三班以上武乾親信者佩病觥⒂劍,或以內臣為之,止名『御帶』。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為『帶御器械。』宋仁宗景v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數不得超過6人。【職官志六】又載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樞密院奏言:『帶御器械官當帶插。』宋高宗說:『此官本以衛不虞,今乃佩數Cf箭,不知何用。方承平時,至飾以珠玉,車駕每出,為觀美而已。他日恢復,此等事當盡去之。』雖然紹興二十九年曾再次詔增帶御器械4員,實際上僅作為裝飾而已。
又有幾種中央派出的外任官、與前代有所不同,必須說明:
宋代以節度使和觀察使合稱『兩使』。自唐末以來,節度使之權雖重而除授極濫。宋代派文臣知軍州事、代替節度使之職,於是節度使之權雖盡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親王外戚及前任將相大臣中有特殊資望者,方授以此官。但名為某某道或某某軍節度使,實際並不履任。例如元豐中,鎮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傅韓絳為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鎮江軍節度使為虛銜,判大名府才是實際職務。凡節度使兼中書令或侍中或中書門下平章事者謂之使相,檢校官加節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謂之使相。節度觀察留後本是唐代藩鎮以其親信留充後務之稱,作為次於節度使一級的官名,後改為承宣使。此外,觀察、防禦使、團練使以及刺史都作為虛銜,雖帶某州之名,但並不履某州之任,名為『遙郡』。
宋代的節度使、觀察使名存實亡,但兩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等幕職卻依然如故,就連防禦、團練、軍事州都仍有幕職,作為入官的初階,這是一種奇特的制度。判官也有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簽判。簽判之下的幕職官,其實都是閒職。
文章來源:【歷代職官沿革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