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2|回复: 0

[论史] 浅析西汉文景时期“治世”之构建与启示(2)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0-12-1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二)政治清明,君臣和谐。文帝本人虚心纳谏,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他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将张释之委以重任。秦朝主张思想文化专制,采用强制性手段,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对于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准许私人藏书。到汉文帝时,学者益出,书籍渐多,“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应邵说,文帝本好黄帝言;司马迁说,文帝喜刑名之言,以刑名教太子。所设博士又不限于儒生,各家杂用。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晁错,就是“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推荐上来的。为了取得开国大臣的支持,文帝下诏,对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在诛灭诸吕过程中的功劳,各益封户和赏赐黄金;给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封邑各三百户,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又多次发布诏令优待所有刘氏宗亲和诸侯王子。这既是优宠宗室,又是安抚老臣列侯。这些措施,对于安定社会、实现君臣和谐和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都起了作用。
  
  (三)秩序稳定,君民和谐。文景时期君臣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据说一年只有400件。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文帝纪》载:“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文景时期吏治政风较好,当时地方官员要公布汉文帝下发的诏书,一些老百姓,年老的、残疾的、有的拄着拐杖都要赶来。这说明皇帝的诏书对百姓是一种福音,一种德音。贾山说:“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
  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中深情地写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而距离这个时代并不遥远,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司马迁父子也同样感叹:“汉兴,至孝文四十余哉,德至盛也。”国家财富空前富裕,社会和谐,为武帝实行大一统奠定坚实基础。
  
  三、治世之启示:农村安则天下安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治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现今,我们全面分析“文景之治”,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一)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治世的开创固然艰难,而治世的维护和发展却更加不易。这就要求执政者,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慎用权力,励精图治。文景二帝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汉文帝14年,发布了一个诏书,说他“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内中包含戒惧之心;还有一次,汉文帝针对连年的农业歉收、灾疫发生等情况,他下了个诏书,要求他的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据实回答,不要有任何隐瞒,“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文帝不断地反省自己,就连蛮荒之地出现了不宁,他认为也是自己的责任。
  这时期的许多大臣也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贾谊在分析了汉文帝时代的形势后,说:“窃维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言者皆日天下已安已治,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晁错分析了汉文帝时期的形势,特别留意社会的根本治安大计,提出了“削藩策”,指出诸侯“乃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获大”。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削藩会导致对政治权势人物的实际利益的伤害,但是晁错依然坚持了削藩策,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自身利益、积极求治的进取,是非常可贵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殷实,国家富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问题、人为破坏自然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构建和谐有序的新时代。
  
  (二)戒奢以俭,艰苦奋斗。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思想包含了坚持正道,正人先正己的基本含义。统治者本身行为不端,不能作出表率,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文帝的个人品德有极大关系。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马、玩物等没有什么增加。有一次他想建造一个露台,让工匠一算,要花费100斤金钱,这相当于10户中等百姓的家产,他到太浪费了,就取消了计划。他平时穿粗布衣服,而不用绫罗绸缎。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帏帐只能是素面,不能绣花。前157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文帝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减少供皇宫使用的服饰和用品,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在为汉文帝建造陵墓时,文帝指示要节省人力和资金,坟墓不要太高大,随葬品都用陶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临终前在遗诏中说,治丧时间要短,其间不要禁止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将宫中的大部分美女放回家去。
  艰苦奋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1949年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最近胡锦涛强调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艰苦奋斗不仅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增加国家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党和人民振奋革命精神,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为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三)关注农村,和谐农村。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是文景时期统治集团指导思想上的一大特点。文景时期统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础上,在社会伦理上,提倡孝道,注重养老和社会救灾。“前179年文帝下诏:“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年八十以上,赐米人一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中国以农立国,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许多人饥寒交迫,文景时期十分重视救灾保障。“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各有数”,多次“发仓庾,以赈民”,这些持续性的政策、措施对保证农村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期,但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旧是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在农村,只有农村达到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农村的稳定和谐,才有全国的稳定和谐。农村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当前应该大力富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降低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费用,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从而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始终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治世的形成和出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虽然这只是一种古代的和谐社会,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王国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