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4|回覆: 0

[論史] 淺析西漢文景時期『治世』之構建與啟示(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2-15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二)政治清明,君臣和諧。文帝本人虛心納諫,還鼓勵大臣進諫議政。廷尉張釋之數次依據法律頂撞皇帝,他不以為忤,反而能夠始終將張釋之委以重任。秦朝主張思想文化專制,採用強制性手段,將全國的思想文化統一到法家思想上來,對於先秦以來的百家之學實行全面禁絕。前191年廢除挾書律,准許私人藏書。到漢文帝時,學者益出,書籍漸多,『廣立學官,為置博士』。應邵說,文帝本好黃帝言;司馬遷說,文帝喜刑名之言,以刑名教太子。所設博士又不限於儒生,各家雜用。為了選拔人才,開創了察舉制度。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晁錯,就是『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推薦上來的。為了取得開國大臣的支持,文帝下詔,對陳平、周勃、灌嬰等人在誅滅諸呂過程中的功勞,各益封戶和賞賜黃金;給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六十八人益封邑各三百戶,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足等十人四百戶。又多次發佈詔令優待所有劉氏宗親和諸侯王子。這既是優寵宗室,又是安撫老臣列侯。這些措施,對於安定社會、實現君臣和諧和維護西漢王朝的統治都起了作用。
  
  (三)秩序穩定,君民和諧。文景時期君臣強調教化,量刑寬大,斷案審慎,刑事案件大為減少,據說一年只有400件。文帝『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漢書・文帝紀】載:『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文景時期吏治政風較好,當時地方官員要公佈漢文帝下發的詔書,一些老百姓,年老的、殘疾的、有的拄着拐杖都要趕來。這說明皇帝的詔書對百姓是一種福音,一種德音。賈山說:『平獄緩刑,天下莫不悅喜。』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中深情地寫到:『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而距離這個時代並不遙遠,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司馬遷父子也同樣感嘆:『漢興,至孝文四十餘哉,德至盛也。』國家財富空前富裕,社會和諧,為武帝實行大一統奠定堅實基礎。
  
  三、治世之啟示:農村安則天下安
  
  『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治世,也是我國封建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次成功嘗試。現今,我們全面分析『文景之治』,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們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以有益的啟示。
  
  (一)居安思危。開拓進取。治世的開創固然艱難,而治世的維護和發展卻更加不易。這就要求執政者,時時刻刻居安思危,慎用權力,勵精圖治。文景二帝善於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漢文帝14年,發佈了一個詔書,說他『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內中包含戒懼之心;還有一次,漢文帝針對連年的農業歉收、災疫發生等情況,他下了個詔書,要求他的臣民,就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據實回答,不要有任何隱瞞,『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文帝不斷地反省自己,就連蠻荒之地出現了不寧,他認為也是自己的責任。
  這時期的許多大臣也都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賈誼在分析了漢文帝時代的形勢後,說:『竊維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言者皆日天下已安已治,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晁錯分析了漢文帝時期的形勢,特別留意社會的根本治安大計,提出了『削藩策』,指出諸侯『乃益驕恣,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獲大』。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削藩會導致對政治權勢人物的實際利益的傷害,但是晁錯依然堅持了削藩策,這種為了國家利益而不顧自身利益、積極求治的進取,是非常可貴的。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殷實,國家富強。但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三農』問題、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化問題、人為破壞自然環境問題、貪污腐敗問題等等,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現實,居安思危,開拓進取,構建和諧有序的新時代。
  
  (二)戒奢以儉,艱苦奮鬥。孔子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一思想包含了堅持正道,正人先正己的基本含義。統治者本身行為不端,不能作出表率,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文景之治的出現,與漢文帝的個人品德有極大關係。漢文帝在位23年,宮室、園林、服飾、車馬、玩物等沒有什麼增加。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個露台,讓工匠一算,要花費100斤金錢,這相當於10戶中等百姓的家產,他到太浪費了,就取消了計劃。他平時穿粗布衣服,而不用綾羅綢緞。就連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裙下擺不准拖到地面,幃帳只能是素面,不能繡花。前157年天下大旱,蝗蟲成災,文帝詔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減少供皇宮使用的服飾和用品,從而減輕人民的負擔。在為漢文帝建造陵墓時,文帝指示要節省人力和資金,墳墓不要太高大,隨葬品都用陶器,不准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他臨終前在遺詔中說,治喪時間要短,其間不要禁止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將宮中的大部分美女放回家去。
  艱苦奮鬥是我黨的光榮傳統。1949年毛澤東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最近胡錦濤強調指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要進一步增強公僕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勝利。』艱苦奮鬥不僅有利於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增加國家的積累,而且有利於黨和人民振奮革命精神,勇於克服各種困難,為現代化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三)關注農村,和諧農村。對農業和農民的重視是文景時期統治集團指導思想上的一大特點。文景時期統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礎上,在社會倫理上,提倡孝道,注重養老和社會救災。『前179年文帝下詔:『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年八十以上,賜米人一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中國以農立國,靠天吃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許多人饑寒交迫,文景時期十分重視救災保障。『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各有數』,多次『發倉庾,以賑民』,這些持續性的政策、措施對保證農村的穩定起了積極的作用。今天,儘管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種產業協調發展的時期,但是,『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依舊是中國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仍在農村,只有農村達到小康,才有全國的小康;只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只有農村的穩定和諧,才有全國的穩定和諧。農村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整個社會的繁榮。當前應該大力富民,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加強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降低農村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費用,讓每個孩子都能讀得起書,從而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人力資源基礎,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始終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社會理想,西漢文景時期統治者在自己的實踐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治世的形成和出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和諧。雖然這只是一種古代的和諧社會,但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卻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鑑意義。

    作者:王國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