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歷史網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朝建立後,曾推行過獎勵農墾政策,用免除徭役等辦法,先後把幾十萬人遷到邊疆和勞動力不足的地區,去開墾荒地,從事農業生產。秦統一六國以後,雖然也採取了一些符合社會發展的措施,但總的來說秦王朝的統治是很殘暴的。據史書記載,秦始皇修驪山陵墓徵發了刑徒和奴隸七十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三十萬人、戍守五嶺的五十萬人和修馳道、搞運輸的役夫,全國服役的人數當不下二百萬。這個數字約佔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同時秦王朝對廣大人民的賦稅剝削十分沉重,人民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都被封建統治者所攫取,『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人民處在這樣的生活境況下,估計農業生產是不可能有什麼大發展的。
公元前二○六年,秦王朝在人民大起義的風暴下覆滅,接下來建立了漢王朝。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封建統治權的五年戰爭中,百姓流離,災荒連年,物價騰貴,百姓被迫易子而食,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不但人民極端窮困,連統治者也『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劉漢政權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王朝,發展封建經濟,充實統治階級的物質基礎,採取了一系列幫助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如:(一)復員士卒解甲歸田,給予土地房屋。願在關中的農民,免除徭役十二年;回歸本土的,免除徭役六年。 (二)號召在戰亂中流亡山澤的人各歸本土,恢復其原有的爵位和田宅。(三)凡因飢餓賣身為奴婢的,一律恢復為庶人,百姓得歸于田畝。(四)重農抑末,限制商人勢力的膨脹,防範他們對農民的兼併。 (五)減輕田賦,十五稅一。應當說,這些措施對於發展生產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西漢時候,鐵農具和牛耕更加普遍。【鹽鐵論・水旱】說:『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谷不殖。』當時鐵農具種類很多,有鐵犁鏵、鐵鋤、鐵、鐵a、鐵鐮等。有的鐵農具如犁鏵,比戰國時又有改進,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以及大型犁鏵等,以適應耕墾熟地、開墾荒地、開溝做渠等不同需要。漢初,為了農業生產上的需要,政府曾下令禁止殺牛和盜牛,西漢政府並曾在北方邊境設苑養馬。廣大農民更加重視飼養牲畜,牛耕(也輔以馬耕)進一步普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