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5|回复: 0

[论史] 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4)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09-3-19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光明日报
200931917938705.jpg

汉代的素纱单衣  


盛世光环下的社会问题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这个问题我只能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汉武盛世光环之下掩盖的社会问题。  
  第一个问题表现在兵连祸结,百姓因此受尽困苦。汉武帝的军事征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终都要转嫁到百姓的头上,于是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臣民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残酷。  
  第二个方面就是汉武帝穷奢极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经济开支,导致了民众生活的困苦。汉武帝是非常喜欢搞大型土木建设工程的,他把原有的甘泉宫加以扩大,又兴建了建章宫、明光宫,规模都非常宏大。甚至建章宫、明光宫还有未央宫三个宫殿在空中建成了相连的阁道,汉武帝率领着他的一批后宫佳丽游走其间,可以不经过地面的道路,这是何等大的工程,要费多少人力物力。所以武帝时期的社会危机有的是属于与国家有关的举措,有的则是出于专制君主一人的私欲。  
  第三个危机是爆发在统治集团上层,表现的形式是戾太子兵变,这也是汉武帝晚年一个最大的政治惨案。汉武帝的太子被人诬陷,说他要用巫蛊之术来陷害皇帝,结果汉武帝对他产生了怀疑。太子要面见皇帝加以解释,皇帝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太子在情急之下起兵来捍卫自己的生命,结果汉武帝下令征讨平叛,一场长安城之内的上层军事滥杀由此产生。当时几千人被杀,朝廷百官牵扯其中的很多人,事后朝廷位置半空。在追查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各地又有上万人被株连。这直接动摇了武帝后期的统治。  
  几年前我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我在那篇文章里面特意强调对古代的盛世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历史分析。我们之所以重视历史,其中一个原因是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可以让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博谈杂议  
  2009年第5 期《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  
  杨义先生的演讲交融着理性与情感,读后让我很受启发。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和祖先沟通的渠道,也是我们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珍惜优秀的民族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糟粕和落后的部分,我们应择善而从之,同时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来面对世界。  
  沈阳军区驻辽宁丹东某部 李祥辉  
  谈起中华民族文化,有两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所在的石城县是汉族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是客家人南下闽粤的重要中转站。读书时,老师教我们拟写对联,但对联的平仄规则让我犯了难。老师得知我是石城人,便对我说“用石城的客家方言念字读词,就能方便地把平仄分清”,原来客家方言保留了许多的“中原遗韵”。第二件事是,一个台商来我县考察投资,聊到了各自的方言,没想到两地方言对许多东西的称呼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他是台湾客家人,细考起来其祖先竟和石城颇有渊源。于是,他欣然答应在石城“祖家”投资办厂。这两件事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华夏儿女迁到哪里,便会把文化的血脉带到哪里。正是这种文化的同根同源,才让各民族、各支系、各地域的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也正是这强大民族凝聚力,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江西省石城县县委宣传部 廖小斌  
  杨义先生的演讲,说理透彻、举例恰当、耐人寻味。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如今开放的世界,给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大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种机遇,利用传媒、演出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是杨义先生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刊登的第三篇演讲。为此我有个建议,光明讲坛不妨邀请同一大家根据受众所关心的不同命题进行演讲。一则可以展示大家丰厚的文化修养和宽泛的研究领域;二则不致于发生“学术”撞车。  
  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 梁星毯  
杨义老师的演讲,读来非常亲切。我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痴迷者,喜欢读传统经典著作,这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动力源泉。通过阅读和学习,我想,不要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幅员辽阔,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四,就是凭中华文化已浸入56个民族的血脉这一点来讲,任何国家、任何人要想分化瓦解或颠覆中国,都是白日做梦,是注定要失败的。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电力公司 石长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