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化信息網 第二類及第三類的公田,事實上都是已經墾熟,而且有人耕種的田地。承種者往往不是佃戶,即是官奴婢。這兩類的公田,即使由貧戶承領,也不過趕走一批舊的,換上一批新的。對整個國家的耕種人口與耕地比率,並無改變,而且也不會使農業生產的總額有何改變。在山林藪澤假民耕種時,農業人口的歸返生產,自有裨益。但到王莽時只是由公卿大夫捐出土地,以給貧民,則其實際增產的意義,遠遜於政治性的均產姿態。最後可以放領的空地,也不過是邊地的一些新土地了。假給未墾的公地,也只能有限度地解決人口增殖引起的糧食生產問題;[22]在人口密度特高的核心地區,人口增殖的壓力當更為可怕。漢代人口分佈本不均勻;這種特殊擁擠的地區包括三輔地區,黃河中下游,及四川的成都盆地。[23]向南的移民使南方增加了不少人口,但整個漢代的人口重心仍在北方,中原始終是人口壓力最大的地區。[24]"]
增加耕地面積是增產的一法。另一方法則是增加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漢武內外多事,封禪、塞河、開邊,已將過去幾代的儲積用盡,食糧不足的現象比以往任何一代更為嚴重。[25]武帝末年,罷戍輪台,封車千秋為富民侯,象徵武帝轉而注意到農業的增產。[26]
根據正統的馬爾薩斯人口論,在生產技術達到一個水平時,人口也有一段穩定的時期。等到另一技術進步使食糧供應更多時,人口才再度喪失穩定。依此理論,人口是跟着經濟情況改變的應變變數。然而人口與經濟改變之間的關係似比馬氏理論所假定的情形更為複雜。新技術的傳播,甚至發明,往往可應人口增加而引起。人口學家WRIGLEY指出,人口與經濟條件之間的互應關係,往往有助於解釋何以在歐洲及其他地區工業化以前的社會,其經濟基礎的農業,仍可以緩慢地,然而逐步地改進。[27]
ESTER BOSERUP討論農業生產條件的名著,雖只是短短的一本小書,卻是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重要修正。近年來,經濟史家對這本小書,已有了不少辯論。她認為人口增殖是農業技術進展的主要因素。歷史上常見的情形,因人口密度高,農夫才以為集約式耕種可以在同一單位面積的農田獲得更多的利潤。換句話說,即使農夫已知道了精耕細作的技術,若人口密度不到一定的水平,農夫也犯不着在一塊小面積土地上用盡氣力。另一方面,人力供應充分,也由人口增殖而不成問題。人口密度高,土地供應少,農夫勢必着眼於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也就是整個生產量的增加。[28]
武帝時,中原郡國人口密度已超過每平方公裏一百人,而新開放的公田也很快的不夠分配。人口壓力已很明顯,趙過的代田法在武帝末年得到推廣,當與人口壓力的情形,有其對應關係。[29]在此以前,漢室已長期實行勸農政策。而政府中人對於農業知識的推廣,也未嘗不時時留意,例如董仲舒就曾建議鼓勵三輔關中農戶種植宿麥。董仲舒的奏疏說到"今關中俗不好種麥,……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30]足見目的為以增加一次冬季農作,庶幾因收入增加,而改善農戶收入,使農民不致脫離農業生產。
集約農耕的技術,在戰國時已到達相當的水平。【呂氏春秋】的【上農】、【任地】、【辯土】、及【審時】四篇,[31]為先秦農作技術的基本觀念作了理論性的綜合,其中包括選種、精耕細作、合作輪種、防止蟲害、適應土壤條件、使用肥料、注意水源供輸、正條直行以使空氣流通,但同時使作物疏密恰到好處。[32]
趙過的代田法,大約只是整合他所知的最佳耕作技術,編組成為完整的耕作程序。壠與l的排列可以達到正行列的目的。作物根部因不斷P土附根,也可有助於植根深入。行列正直,使耘田除草都比較方便。l與壠的"歲代處",亦即輪流作為作物生長的行列,也可算是就地換圃。趙過也提倡新農具的使用,所謂"便巧"的耕具。其中包括牛耕的犁,除草用的農具;還有一種輕便的耦犁,大約是播種用的耬車。據說代田法使單位面積的產量大為提高。趙過受命以代田法訓練三老及若干揀選受訓的力田。還有若干大農的工巧奴奉命在官設的冶坊生產代田法使用的新農具,[33]這次代田法的實驗與推廣,堪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一系統的農技改革。
考古學的證據顯示,代田法似乎確曾廣泛地推行於全國各處。居延漢簡中即出現"代田"與"代田倉"等詞,其時間只在趙過在關中初試代田法之後二年,遠至居延邊地,代田法也已付之實行了。[34]代田法中用以播種的三足耬,在漢墓畫像石上也清晰可見。[35]
由代田法更上一層樓的精耕技術為區種法。區種的創始人據說為鍤ぶ(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其法是在小面積作業區用上高度密集的勞力和肥料,以創造單位面積的高產量。植物種植於成條排列或成方陣排列的小坎,謂之一區。區的面積、深度及分佈密度,視作物本身的需要而異。重要的是農夫必須繼續不斷的灌溉與施肥。區種法在於利用面積太小或不便耕種的邊際田地達成高產目的。[36]
誠如石聲漢氏指出,鍤ぶ區種是一種用肥和保墒的耕作方法。[37]區種可以用勞力、肥料和適當水分造成小單位的高產。不過,此法最適用的地方,大約也限於特殊的條件,例如地形崎嶇的山坡地,土壤易於流失,不能墾拓為大面積農田,即可用區種來補救弱點,但仍須具備大量的勞力,方可承擔密集的勞力要求。而肥源稀少,不能普遍施肥,則選擇重點集中用肥,也是不失為補救之法。否則,若在大面積農田上以同樣方法種植,勞累太過,肥料的需要量也太高,勢必得不償失。至於【鍤ぶ書】所說產量的數字,據說二人耕種一年之收,可食二十六年;這個數字自然也誇大得不近常情,而原書別處的數字也與此大有差別。[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