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風格在線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僅大陸海岸線就有18000多公里。又有6000多個島嶼環列於大陸周圍,島嶼岸線長14000多公里,它們綿延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遼闊水域並與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緊緊相連,這就為我們的祖先進行海上活動,發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要進行航海活動就要有船隻。我國的造船史綿亙數千年,早在遠古就開始了。
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0000年~4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廣泛使用了獨木舟和筏,並以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走向海洋,為我國的航海業奠定了基礎。據考證,筏,舟船發明以前出現的第一種水上運載工具,就是新石器時期我國東南部的百越人發明的。
[漢代樓船]
秦漢時期的造船高峰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據古書記載,秦始皇曾派大將率領用樓船組成的艦隊攻打楚國。統一中國後,他又幾次大規模巡行,乘船在內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漢朝,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據說打一次戰役,漢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艦隊中配備有各種作戰艦隻,有在艦隊最前列的衝鋒船『先登』,有用來衝擊敵船的狹長戰船『蒙沖』,有快如奔馬的快船『赤馬』,還有上下都用雙層板的重武裝船『檻』。當然,樓船是最重要的船艦,是水師的主力。樓船是漢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發展也是造船技術高超的標誌。
秦漢造船業的發展,為後世造船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國時期孫吳所據之江東,歷史上就是造船業發達的吳越之地。吳國造的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3000名戰士。以造船業見長的吳國在滅亡時,被晉朝俘獲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見造船業之盛。到南朝時,江南已發展到能建造1000噸的大船。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齊大科學家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南齊書】卷五二)。它是裝有槳輪的船舶,稱為『車船』。這種船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的前進。雖然沒有風帆利用自然力那樣經濟,但是這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為後來船舶動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