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風格在線 古代有很多觀測風向的方法和工具,商朝時,人們已經利用旗上的飄帶來觀測風向,同時已有四面風的概念。漢朝的銅製測風器『銅鳳凰』和『相風銅烏』是世界上最早的測風儀器。據記載,銅鳳凰的下面安裝了轉動裝置,受風時會向著風,像要起飛。東漢時期的相風銅烏則安裝在天文台的『靈台』上,它的形狀像一隻鳥,可以隨風而動。
[漢代青銅相風銅烏]
晉朝時,輕巧的木質相風烏代替了銅製測風器。用木頭刻一隻烏鴉,尾部插小旗,將這隻木烏鴉放在長竿上端或屋頂上,四面可以旋轉。如果風從南邊刮來,木烏鴉的頭就朝南,而尾部的小旗就會向北。由此可見,古人通過長期對風向的觀測,加深了對季風的認識,並利用季風推動船隻前進。
宋朝時,中國的航海者已經非常準確的掌握了季風規律,並利用季風的更換規律進行航海。對於東南亞的太平洋航線來說,如【萍洲可談】中所說的,『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宋朝王十朋曾以『北風航海南風回,遠物來輸商賈樂』的詩句,描寫了利用了季風進行海上貿易的情景。對於通往朝鮮、日本的東北亞航線,對季風的利用則正好相反。
當然,海面上所刮的風並不單純是季風,還有瞬息萬變的各種氣侯。因此,古代航海者總結了大量預測天氣的經驗,並巧妙地利用中國獨特的風帆,即可以或降或轉支的平式梯形斜帆,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進行調節,使船可駛八面風,保證了不論在何種風向下,都要以利用風力進行航,其中,對於頂頭風,南宋以後已發明了走之字形的調帆方法,能逆風行船了。(來源:中國風格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