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覆: 0

[古代科技] 魏晉南北朝天文學發展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06-11-10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國學網
一、儀器與星圖
    承繼着兩漢的遺風,魏晉南北朝的天文儀器製造呈現出一派興盛的風光。
    前趙的孔挺在公元323年製造了一架渾儀,這架渾儀本身並沒有什麼新奇處,但它卻是第一次在文獻中有了具體的結構記錄,使得後世的人們能夠知道古代的渾儀有些什麼基本構件。
這個時期最為著名的渾儀,是北魏永興四年(公元412年)由晁崇與鮮卑族天文學家斛蘭主持製造的鐵渾儀。這是古代中國唯一的一台鐵製渾儀,在它十字形的底座上開有十字形的溝槽,灌上水後,就成為了十字水平校正儀,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很精妙的創新。
這架渾儀一直使用了三百多年,直到唐代才為更先進的渾儀所替代,但它的盛名卻留在了天文學史上。
    與渾儀相比,這時期渾象顯然更為豐富,更為多彩。三國時吳國的陸績、王蕃、葛衡,南北朝時劉宋的錢樂之、梁代的陶宏景等人都造過渾象,尤其是陸績與葛衡所製作的渾象特別有新奇感。
一般的渾象,主體都是正圓形的球體,而陸績卻根據渾天說宇宙天地『狀如鳥卵』的說法,居然破天荒地真的把渾象主體做成了鳥蛋似的橢圓形。
    那些曾經說過或信奉『狀如鳥卵』的天文家們,在面對眼前這台真的『狀如鳥卵』的渾象時,卻都如好龍的葉公那樣不能接受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創造』。於是,再也沒有人敢步陸績的後塵了。
    其實,天殼根本就不存在,做成鳥卵形與做成正球體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更何況是有『狀如鳥卵』的說法在先,陸績只是想做得更逼真一些而已。卻不料想這鳥卵形的天殼實在有些難以入眼,一番苦心引來了一片責難聲。
    與陸績的境遇不同,葛衡的創新則博得了無盡的讚美聲。
    葛衡比陸績還要別出心裁,他所造的渾象主體是一個空心的大球,球上按天體的位置鑿穿成孔竅,人能夠進入球體的內部,由里向外看,透入小孔中的亮光就猶如天上閃爍的星光一般,極其逼真,極其形象。
    這個構思絕巧的渾象,古人稱為『假天儀』,實際上就是現代天象儀的鼻祖,它是古代中華民族高度智慧的又一個燦爛的結晶。
    正因為假天儀是那麼的別致引人,所以後來各代屢有重製,成為當時天象演示的最重要的儀器。
能有幸親睹渾象的畢竟只是少數,而且渾象也不利於搬動,於是,智慧橫溢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又發明了星圖。
    圖畫性質的天象描繪,早在原始時期就已經產生,但與天文學所用的星圖有着質的區別。中國的星圖,據說起源於蓋天說的演示圖蓋圖。從蓋圖演變為星圖,大約是在漢代時期。而最終奠定這種圓形蓋天式星圖的,是三國時期吳國與西晉時的太史令陳卓。
    陳卓根據戰國時期甘德、石申、巫咸這三家所觀測到的恆星,匯總為一幅全天恆星圖,共收有283官1464顆星。原圖以紅、黃、黑三種顏色來表示三家不同的記載,後人似乎感到沒有必要區分,也就只用單色標畫了。陳卓所定的這幅三垣二十八宿體系的恆星圖,從此成為了古代天文學的基準星圖,奠定了古代的星圖體系。
    二、發現與突破
    這一時期最卓越的天文學成就,是一系列的發現與突破。
   1.歲差現象
    什麼是『歲差』?
    歲差是一種很特殊的現象,由於受到日月行星的引力影響,使得地球的自轉軸方向始終有着極微小的變化,這就造成了地球上的節氣點也在不斷地變化,使得地球上人們看到的太陽恆星年長度與回歸年長度產生了差別,這就是『歲差』。
歲差現象的發現,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早在西漢末年,劉歆就發現了冬至點有變動,東漢的賈逵把這個發現記錄了下來(見【後漢書・律曆志】),東漢的劉洪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但他們都未能再進一步深究。
    一直到東晉時的著名天文學家虞喜,才明確無誤地指明了這就是歲差現象,並提出了五十年西移一度的歲差值。虞喜發現歲差現象雖然比古希臘的喜帕恰斯要晚,但他提出的五十年西移一度的歲差值,卻比喜帕恰斯所提出的一百年移一度的值更為精確。
    2.大氣消光現象
    您知道初升的太陽為什麼不像正午時那麼耀眼嗎?
東晉時的姜岌向世人揭示了這裡面的奧秘,原來是由於大氣消光現象在起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由於地球上有『游氣』遮擋了部分的日光,所以就不那麼炫目。到了正午時,這種『游氣』消散,日光完全普照,就極其炫目耀眼。
    姜岌的論述,雖然在深度上比不了現代的天文學理論,但在本質上卻已經沒有什麼不同了。
    3.天體視運動不均勻性現象
    北朝時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民間天文學家張子信,他自製了一架渾儀,在一個海島上專心於天體觀測長達三十多年,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發現,揭示出了天體視運動的不均勻性現象。
張子信先發現了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古人稱為『日行盈縮』),即太陽在春分以後運行得慢,秋分以後運行得快。張子信把太陽在一年內的視運動速度變化詳細地列成表,成為我國古代最早的『日躔表』。
    繼而,張子信又發現了五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也同樣一天一天地加以辨明。
天體視運動不均勻性現象的發現,是天文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它標誌着對天體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更為精確與深入的新階段,對後世的曆法精進產生了質的影響。
    4.交食推算精度的飛躍
    日食與月食的推算,是古代曆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它的精確與否,往往會決定一部曆法的命運。 當日月相交的時候,怎樣才會發生交食呢? 東漢的劉洪曾提出了『食限』的概念,也就是說:只有當日、月在這個區域內相交,才會發生交食。
    張子信在長期的觀測後,更進一步發現:只有當月亮在太陽的北面時,才會在『食限』區域中發生交食,這是因為在觀測中有一個『視差』影響。張子信的這一發現,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不僅使交食推算的精確度大有提高,對天體的更精確化觀測也大有促進。
    三、曆法的精進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迭出,使得曆法也特別多,總共大約有二十多部,占了整個古代曆法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這些曆法中,特別傑出的有三國時魏國楊偉編制的景初歷、吳國採用東漢劉洪編制的乾象曆、南朝劉宋時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曆,成就最高的自然要數大明曆了。曆法是天文學成就的集中體現。在這一時期的曆法中,就集中體現出了這一時期諸多的天文學成就。如,景初歷最先提出了交食虧起方位角與食分的計算方法,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又如,我國在春秋時期形成的十九年七閏的閏周,在此後的近千年中幾乎被視為金科玉律,不容絲毫地改動。而北涼趙□編制的元始歷,第一次勇敢地突破了舊的閏周,提出在600年中設221個閏月的新閏周。祖沖之的大明曆又提出了每391年中設144個閏月的新閏周,使得閏月的設置更為精密。
    大明曆的成就當然遠不止革新閏周這一點,除此以外,它的成就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明曆第一次將『歲差』發現編入了曆法中。虞喜發現歲差以後,真正注重這一發現的並不多,也有的雖然很重視,卻沒有在
法中加以引進(如何承天)。祖沖之第一次將它引入了曆法中,使得恆星年與回歸年從此成為了天文學的基本概念。
    其次,大明曆第一次提出了『交點月』。
    交點月是祖沖之的新發現,它是指月亮從黃道(太陽運行的軌道)與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的一個交點出發,在經過另一個交點後再回到起點所用的時間。
祖沖之還給出了他所測定的交點月長度27.212223日,這是一個極為精確的數值,與現代精確值相比,只差了近一秒鐘,即誤差不到二百七十萬分之一。
發現交點月,其意義在於能更精確地預測、推算日月交食的時間。實際上大明曆預測的日月交食,都得到了有效的印證。
    第三,大明曆提高了天文常數精確度。
    大明曆給出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148日,與現代的精確值相比只相差46秒。
大明曆糾正了劉歆所測定的木星運行周期值,定出了84年走7□周天的新值,大幅度提高了精確度,與現代的精確值基本接近。大明曆給出的水星周期值與現代精確值基本吻合,即使是誤差最大的火星周期值,也在百分之一日以內。
    有着如此先進水平的大明曆,遭遇卻十分坎坷。當祖沖之把這部曆法呈進給宋武帝時,遭到了當時的權臣戴法興的反對。
    面對這位權勢熏天的寵幸大臣,祖沖之毫不畏懼,寫下了著名的【辨戴法興難新曆】(簡稱【駁議】),並且當着宋武帝與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與戴法興進行了一場大辯論。這是科學史上一場極其激烈的唇槍舌戰,然而又是一場極其畸形的辯論。辯論的雙方,一個擁有科學的真理,一個擁有政治的特權。儘管戴法興講不出半點科學的道理,儘管祖沖之占盡了上風,大明曆仍然得不到施用。
    一直到梁武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在祖沖之的兒子祖的再次薦舉下,才啟用了大明曆,而這時離大明曆的誕生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離祖沖之故世也有整整10年了。
    與大明曆取得的成就相比,祖沖之不懼權勢、堅持真理的精神更是千古流芳,無愧於科學巨匠的高風亮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